提到风流二字,人们最先想到的是男女情事,总认为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流。其实,风流本是“才华出众,风雅潇洒,杰出不凡”之意。
编者按 提到风流二字,人们最先想到的是男女情事,总认为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流。其实,风流本是“才华出众,风雅潇洒,杰出不凡”之意。
朱宏卿,长期从事文学教学工作,现任洛阳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洛阳炎黄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数十年来专注河洛文化研究,所著的散文小说集《同历史碰杯》就是一本专门解读河洛名人的著作。
“洛阳自古多才子!”在朱宏卿的笔下,或生于河洛、或长于河洛、或建功于河洛的才子们的“风流事儿”颇多。今起,我们特别推出《洛阳的风流才子》专栏,向您讲述这些风流才子们的功业与逸事。
核心提示说起苏秦,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他“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苏秦是一个意志力坚定且有野心的人。苏秦靠口舌、智谋、权术起家,却没有坚定的政治原则,行为反复,品行低下,这注定他难有好结局。但太史公为其立传,这是为什么呢?他算不算“风流才子”呢?朱宏卿先生首先要讲的,就是苏秦的故事。
苏秦是洛阳人。“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司马迁这样写到,可惜司马迁对苏秦籍贯的记述也只这几个字。后来我翻阅《洛阳伽蓝记》:“出青阳门外三里御道北,有孝义里。里西北角有苏秦冢,冢旁有宝明寺。”这比《史记》记载的清楚,但作为九朝古都的洛阳,随着时光的流逝,不要说苏秦故里和他的墓已难寻觅,就是许许多多帝王的“万年福地”也难以看到了。虽然找不到这位才子的墓地,但他的故事确实发生在河洛大地上。
游说周显王,失败
苏秦读书的刻苦,说到底是为了“学而优则仕”。
苏秦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苏秦有野心,他要权势,要金钱,要名声,这些是他前进的动力。
但在他开始发奋苦读之时,他的亲属都不赞成,大家的观点是:我们周人的习俗是勤于耕作,治理产业,做工务农均可,这是根本,哪有舍弃根本,凭着口舌去混事儿的?
苏秦对此不予理睬,我行我素。他找到吕尚的《阴符》,昼夜苦读,细心揣摩,一年后以为可以一试了。当时洛阳是周朝的首都,周显王是天子,但这时的天子连一位小小诸侯的权势也不如。苏秦急功近利——这是当时所有纵横家的共同点——到显王前去“施展”才能了。这自然是自讨没趣,不仅因为周显王不可能重振周朝的雄风,还因为在洛阳城内,知道苏秦的人太多,显王左右的大臣们不相信他。他灰溜溜地遭到第一次失败。
游说秦惠王,失败
纵横家们的意志力极强,脸皮也极厚。
苏秦说显王失败,但他不灰心,于是他就跑到秦国去游说秦惠王。他详细分析秦的天时地利,说秦以其“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但当时秦国刚杀了商鞅,不欢迎“辩士”,而苏秦也不太成熟,因而受到惠王的冷落。
苏秦客居秦三年无成,只得怏怏地回到洛阳。到家之后,亲人们的态度给了他极强烈的刺激:“妻不下饪,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这种世俗和人性的淡薄,对任何一位热血男儿都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会诱发出不可估量的力量。于是,苏秦在羞愧中反省,在反省中自责,在自责中总结经验教训;于是他再次刻苦读书,调整心态,筹划方略,设计游说的最佳方案。
游说六国,一鸣惊人
苏秦又一次离开了洛阳。他这一去,在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纵横家”。
他先到燕国,在这里呆了一年多,终于找到了游说燕文侯的机会。
燕国同秦国隔一个赵国,对秦咄咄逼人的气势和贪婪的野心并无更深刻的感受。苏秦说,如果秦国消灭了赵,燕国就难保了。而且赵国之所以不攻打燕国,全因为强秦的牵制。而燕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赵国结盟,共同抵抗强秦,防患于未然。
分析是深刻的,燕文侯不能无动于衷。于是燕文侯给苏秦车马金帛,让他去游说赵王。苏秦取得了第一个胜利。
苏秦到赵国后,便以燕国使者的身份晋见赵肃侯。他说秦国强大,早就有入侵中原之念。各国都难以单独抵抗强秦,如若各国都争相讨好秦国,将来势必被秦国各个击破;若各国联合,则“地五倍、兵十倍于秦”,攻一国而各国援助,则秦虽强,亦不敢轻举妄动,各国亦可相安无事。苏秦请赵肃侯出面倡议六国合纵抗秦。赵肃侯当即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拜苏秦为相国,派他去游说各国,以订立合纵盟约。
苏秦遂又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去其余各国说以利害,并成功得到各国君主的赞同。回到赵国之后,他被封为武安君。至此,苏秦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对苏秦来说,这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六国国君于赵国洹水(今河南境内)之上,歃血为盟,合纵抗秦,封苏秦为“从约长”,佩六国相印,并派人将六国盟约之事向秦国通报。自此之后,秦国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关“雷池”一步。(朱宏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