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到南京夫子庙,专访《孔子问礼图》石刻。这是洛阳河南府文庙的遗物,它是怎么流落到南京的呢?
1、1500多年前的石刻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这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所描绘的南京秦淮河畔春天的繁华景象。
初冬时节游览秦淮河,未见到似雪的梨花,但那名胜佳景,仍能给人一种秀美之感。夫子庙,是十里秦淮风光带中一个明清建筑风格的重要景点。它是以大成殿为中心,构成的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现为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殿大门后,列有数块石碑,其中有一块《孔子问礼图》石刻,被称为镇殿之宝。
它由乌石刻制,长68厘米,高43厘米。石刻制于南朝齐永明二年(公元484年),描述了春秋末年,孔子从家乡曲阜去周都洛邑(洛阳)问礼于老子的场景。石刻所表现的是孔子驾车而来,老子等人在大门前迎接的场面。左上端刻有“永明二年,孔在鲁入周问礼周流”的字样。此石刻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但图文仍清晰可辨,人物形象浑朴敦实。
南京夫子庙的旅游资料和南京媒体对这件文物来历的介绍是:“1932年,戴季陶去洛阳出差,在古董市场上购得此块《孔子问礼图》石刻。”
2、 “戴季陶去洛阳出差”的真相
所谓“戴季陶去洛阳出差”的说法,实际上是一个历史错误,因为现在很少人知道国民政府曾经迁都洛阳。戴季陶曾迁居洛阳近一年时间,并在此期间购买《孔子问礼图》石刻。
1928年,南京成立行政、立法、考试、监察、司法等五权分立的国民政府。其中,考试院是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构,掌理国家机关人员的考试、任用、考核、升迁等事宜。戴季陶担任首任考试院院长,直到1948年张伯苓接任,戴季陶主持考试院整整20年。考试院旧址位于今南京市北京东路,地处鸡鸣寺东侧,玄武湖南岸。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企图占据上海、威逼南京,迫使国民政府就范。当夜,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迁都洛阳,积极备战。1月29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洛阳,1000多名军政要员于次日乘火车抵达洛阳,定洛阳为行都。
当时,国民政府驻原河南府衙署(今老城青年宫广场一带),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驻老城东大街林公馆。考试院驻周公庙,考试院院长戴季陶驻东大街戴公馆(原洛京旅社)。12月1日,国民政府举行了回京典礼,撤离洛阳,返回南京。
3、林森撰写“得图记”
戴季陶回南京后,于次年命人凿石制碑镶嵌《孔子问礼图》石刻,置于考试院大门内,石碑周边专设花坛围栏并造名为“问礼亭”的碑亭。
新制成的《孔子问礼图》碑由碑头、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220厘米,全碑用苏州花岗岩制成。碑额有“孔子问礼图,吴敬恒题”的题字。吴敬恒即吴稚晖,以精湛篆书名列“民国四大书法家”。碑身上部正中镶嵌《孔子问礼图》,下部浅刻林森所撰“得图记”。反面为戴季陶的题字:“礼以节众,乐以和众。建国育民始于是,复兴文化在于是。愿与国民共勉之。”碑座雕刻成须弥座形,精刻6层式样,庄重美观,华丽大方。
目前,碑头、碑身、碑座都用玻璃罩着,置于南京夫子庙大成殿。林森撰写的“得图记”全文如下:
洛阳,故九代名都,时有古物出世。残砖断碣,得者珍同拱璧。然土人(注:土人意为泥塑匠人)工于作伪,市上所陈,半皆赝品,罕觏(gòu罕觏意为不常见)其真者!季陶同志去岁入洛,得永明二年石刻《孔子问礼图》一方,完整无缺,画法刻工朴茂无比,石文斑驳而又极其润泽。金石家谓,乃石刻久湮于水中者,断非伪造所能及。今季陶特为建亭于考试院,用资保护,且藉以昭示先圣求礼之殷!以余驻洛经年,亲见其值此奇逢,属为之记。余亦喜环物之得主也,爰述其缘起如此。落款为:闽县林森撰文,闽县魏怀敬书。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十月十日。
林森于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所写的“得图记”,记述了戴季陶在洛阳得到《孔子问礼图》石刻并制碑、建碑亭的经过。书丹者魏怀,时任国民政府文官处文官长。
4 、《孔子问礼图》石刻之磨难
提到这方《孔子问礼图》石刻,自然想到洛阳东关大街洛阳县文庙旧址前的孔子入周问礼碑,其为清雍正年间河南府知府张汉、洛阳县令郭朝鼎所立。从理论上讲,孔子入周问礼碑应立在河南府文庙前,但由于河南府文庙有更早的《孔子问礼图》石刻,因此孔子入周问礼碑就立在了洛阳县文庙。
河南府文庙位于今洛阳老城东南隅,这里是隋朝至北宋时期国子监旧址,古代是庙附于学,两位一体。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建文庙、国子监、贡院于此,创立科举制。而后将皇家收藏之历代相关石雕石刻荟萃于此,其中就包括《孔子问礼图》石刻。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将完颜宗翰将富庶繁华的洛阳城一把火烧毁。金朝末年,重建河南府文庙,《孔子问礼图》石刻等少量文物劫后余生,重新镶嵌于文庙。
1923年,私立明德中学迁河南府儒学旧址。1927年冬,豫西行政长官王玉堂借本校地址举办洛阳师资训练班,毁坏文庙、玉虚观神像,指归学校。《孔子问礼图》石刻等被拆除,流落民间。1932年,被戴季陶购买,运往南京后在考试院制碑建亭安放。
“文革”期间,有人将石碑移埋保护,碑亭却被毁。1985年,南京夫子庙大成殿主体工程完成后,此碑重新面世,被运往夫子庙。(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