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处中华腹地,紧邻黄河,域内文化积淀浓厚。千百年来,华夏儿女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开拓耕耘,用口口相传的故事来传递情感、交流思想,凝结成大量独具地方特色的“黄河故事”,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内涵。
洛阳地处中华腹地,紧邻黄河,域内文化积淀浓厚。千百年来,华夏儿女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开拓耕耘,用口口相传的故事来传递情感、交流思想,凝结成大量独具地方特色的“黄河故事”,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内涵。近日,“黄河故事”入选市级“非遗”项目,为洛阳民间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黄河故事”发展现状如何?其传承和创新面临哪些困难?近日,记者来到新安县,走访“黄河故事”的搜集整理者刘琴华。
1、传统文化的瑰宝
省文联副主席夏挽群说,研究中华文化,不能不研究“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即是数千年来,炎黄祖人遗留给中华后人的经典著作、方志史记、神话文学、医学科技等。这些成文的典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成文的典籍相比,不成文的故事也是中国文化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近五旬的刘琴华是新安县地道的农民,她说,“黄河故事”是口口相传的故事,主要分布于以洛阳为核心的黄河流域。这些故事随老百姓涕哭而泣,随老百姓畅笑而乐,成为洞悉华夏文明的“瞳孔”。
20年来,刘琴华带着纸和笔奔走在黄河两岸,聆听黄河背后的故事并编著成书,架起了一座今与古、雅与俗之间的桥梁。2012年7月,她主编的《黄河故事》一书正式出版。全书分卷一、卷二两本,共收录近300篇民间故事,涉及神话传说、风土人情、今古奇案、幽默笑话等内容。其中,“原始神话”为万物起源和太古时期的故事,“扯古事儿”搜集了民间流传下来的古事,“道古蹊儿”主要讲述民间发生的蹊跷古怪之事,“调下嗑儿”则类似于如今的笑话。
2、正在遗失的财富
刘琴华对“黄河故事”的热爱与执着,打动了社会各界人士。2002年,新安县发起成立“黄河文化研究会”,专注于黄河两岸民俗、风物、神话等研究,刘琴华任秘书长。2012年,新安县政府和一家民营企业资助8万元,支持印刷《黄河故事》5000册。2014年,洛阳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在龙门博物馆举办“黄河文化”义务宣传志愿者万人签名活动,为《黄河故事》一书鼓与呼。
然而,随着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口口相传的“黄河故事”已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正在遭到遗弃甚至逐步消失。一方面,老人们陆续离世,深藏于民间的“黄河故事”资源不断流失;另一方面,年轻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更趋网络化,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使“黄河故事”的传承面临难题。
“‘黄河故事’是一座珍贵的文化金矿,我只是其中的一个矿工。”刘琴华说,自己编著的《黄河故事》仅是冰山一角,她希望有更多人来共同开采这座金矿。她建议政府对“黄河故事”做专题调查,对文字、录音等相关实物做妥善保管;教育机构通过征文竞赛、开设课程等方式,扩大“黄河故事”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建立相关机构,加大宣传力度,使“黄河故事”能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传承和创新。(见习记者 姜明明 通讯员 靳方方)
相关链接
部分“黄河故事”
“黄河起源”的故事盘古死后,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四肢变成了四极五岳山脉,血液变成江河,汗毛和头发变成树木花草,肌肉变成田土,脊梁骨靠在大石头上变成了巍巍昆仑山。黄河水,就从那昆仑山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药王高足夏崇”的故事夏崇不仅传承了师父神农的医学技艺,也延续了母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传统美德。在神农的脚被毒蛇咬伤后,夏崇为报救命之恩,把自己的脚砍下来捧给他,从而成为神农的高足。
“一世三生桥”的故事一个叫来富的人做工多年拿到工钱后,要建一座过路桥。桥快建起来的时候,来富的双眼被石子打瞎了;在为桥立碑时,石碑又把来富的双腿砸断;紧接着,一个巨雷又把来富殛(jí意为杀死)死。这件事惊动了朝中一位大臣,他在来富的左右手上写下“上天”“不公”四个字,替来富叫屈。可这位大臣回京城后,看到刚出生的太子的左右手上有这四个字时,才知道人世的公道。
“杀骡驹救老友”的故事老杨和老安是好朋友,他们一个住在河南,一个住在河北。老杨和他的骡子,在黄河里救过老安。老安在拜谢救命之恩时,曾拜牲口做了“再生父母”。后来,老安借了老杨30两银子,并乘其有病之际勾账昧银。结果,老安真的当了他拜的那牲口的骡驹,再生投胎来还老杨。老杨知晓后,打死了骡驹,使老安还阳。老安还阳后唱戏还银,答谢老杨,但老杨付之一笑,仅收他三个铜钱。 (姜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