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市强力实施扶贫开发“雨露计划”,通过资助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等,让数以万计的贫困地区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长”,端起了“金饭碗”。
贫困,大多因生存环境恶劣、因灾、因病等所致。由于缺乏创造收入的技能和机会导致的“次生贫困”问题,随着社会发展也逐渐凸显。
如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贫困地区的青年一代,改变传统生存模式,通过就业、创业富起来,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关键问题。
长期以来,贫困家庭青年往往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技术,收入微薄。近年,我市强力实施扶贫开发“雨露计划”,通过资助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等,让数以万计的贫困地区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长”,端起了“金饭碗”。
发展职教助力扶贫
“有技”走遍天下,“无技”寸步难行。对于贫困地区新生代劳动力来说,练就一身好本领,脱贫致富就有了新希望。
宜阳城北,有一处美丽的现代建筑群,是宜阳县职业教育中心。统一规划的教学楼,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舒适的校园广场……不夸张地说,一所县级职业高中,有如此硬件配套,确实让人为之一振。
宜阳,是人口超过70万的大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53个行政村中有103个属于扶贫开发重点村,有贫困群众近3万户9万名。“与深山区扶贫靠搬迁不同,丘陵区的宜阳扶贫重在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宜阳县扶贫办主任许利波坦言。
2011年,宜阳被纳入“雨露计划”改革试点范围,实施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助学工程,明确对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参加一年以上(含一年)技能培训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进行直接补助,每人每年2000元,让贫困家庭直接拿到资金、直接受益。
同年,宜阳依托“雨露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温州华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整合全县3所职业教育学校资源,投资5亿元新建职业教育中心,用于支持贫困地区新生代劳动力职业教育。因此,宜阳才有了今天气派的“职教大学城”。
订单培养注重实战
年仅18岁的盐镇乡姑娘王双倩,如今已是家里的顶梁柱。这得益于她在宜阳县职业教育中心练就的扎实的酒店服务和管理基本功。
2011年,初中毕业的王双倩面临辍学。在得到“雨露计划”资助后,王双倩重返校园,主修酒店服务和管理专业。“每年2000元的学费,由县里统一补贴,加上奖学金,家里几乎不用出钱。”王双倩感激地说。
职业教育的关键在实用,目的在就业。校长宁智伟介绍,学校开设的专业大都是酒店管理、园艺技术、养殖技术、建筑工程、机械加工、农技推广等实用专业。为保障学生就业,学校依托产业集聚区和外地合作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
去年秋天,经过两年理论学习的王双倩,被外派至温州一家高档酒店定岗实习。今年毕业正式入职,她被提拔到基层管理岗位,每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据介绍,2011年以来,该县有2000多名学生获得“雨露计划”资助,接受职业教育。
培训农民带动发展
“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是“雨露计划”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工程的目标。
去年以来,宜阳职教中心以“雨露计划”为依托,将科技知识送到千家万户。该校先后组织专业教师到盐镇乡河上沟村、柳泉镇尹村、韩城镇福昌村等8个乡镇17个行政村,举办种植、养殖、食用菌栽培等专业培训班24期,培训农民1774名。
在接受培训的农民中,涌现出一批致富能手。例如,莲庄镇莲庄村农民宋松利在第16期培训班毕业后,办起了养兔场,饲养规模达1500只,每年可赢利10万元。
今年,宜阳职教中心还依托“雨露计划”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先后向浙江等地的电子、机械加工等行业转移劳动力800多名。
(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汪旭霞 赵东科)
相关链接
“雨露计划”
“雨露计划”主要包括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助学工程、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贫困家庭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工程、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养工程等四大工程。2011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3856万元,3.7万名贫困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通过就业和创业富了起来。 (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