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根在河洛。在熠熠生辉的河洛文化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舞文化。千百年来,无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钟情于此,在洛阳留下了许多与乐舞有关的故事。
西域的瑞狮和狮舞李玉明插图
中华文明,根在河洛。在熠熠生辉的河洛文化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就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舞文化。千百年来,无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钟情于此,在洛阳留下了许多与乐舞有关的故事。
中国不产狮子,狮舞却遍布大江南北,洛阳狮舞更是久负盛名。相传东汉章帝时,西域诸国遣使来朝,将狮子作为贡品带到洛阳,此后这里便有了戏狮表演。北魏时佛教兴盛,洛阳狮舞随之兴起,到唐代与龟兹乐舞融合,宫廷中称五方狮子舞,后流传至今。
1、西域献瑞狮,东汉入洛阳
中国人历来喜欢狮子,将其视为瑞兽。无论过去的深宅大院,还是今天的闹市街头,只要你稍加留意,总能看到大小各异的石狮蹲在那里,或威猛或憨厚,像在无声而长久地守候。
在汉代以前,这片土地上应该是没人见过狮子的。原因很简单:它的原产地不是中国,而是遥远的非洲及亚洲西部。只有丝绸之路开通后,它才能来到中国。
确实,《后汉书》中有狮子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那是公元87年,汉章帝刘炟(dá)在位时,“西域长使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这里的“师子”就是狮子,扶拔是另一种野兽。至于月氏国的位置,人们已不太好确定,一说在今克什米尔及阿富汗一带。
看月氏国开了这个头儿,安息国(今伊朗)马上跟进,不仅次年初冬“遣使献师子”,还在汉章帝的儿子汉和帝即位后,13年间又两次进献狮子。
不用说,这些狮子远道而来,在国都洛阳引起了极大轰动,人们不仅争相观看,还将其视为祥瑞。大约从这时起,乐府中便出现了模仿狮子动作为戏的“象人”。三国时,曹魏学者孟康曾为“象人”一词作注,称“若今戏虾鱼狮子者也”。由此可见,在汉魏时期的洛阳,戏狮表演并不鲜见,这可视为狮舞的前身。
北魏时期佛教兴盛,从皇室到百姓都对佛狂热崇拜,舍家为寺者不可胜数。因此洛阳城佛寺林立,梵音袅袅,俨然成了佛国圣地。而狮子不仅是祥瑞之兽,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就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因此更受推崇。
根据杨炫之在《洛阳伽蓝记》中的记载,当时各寺崇佛,喜欢选好日子,大张旗鼓地抬着佛像在街头游行,有时还到阊阖宫前接受皇帝散花。那一路真热闹啊!有金花映日、宝盖浮云,也有妙伎杂乐、百戏腾骧(xiāng)。为了观此盛况,洛阳城中万人空巷,踩踏死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当时洛阳城外有长秋寺,其出佛游街的时间是四月初四。佛像被抬出后,有“辟邪狮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骧一面,彩幢上索,诡谲不常”。北魏这种为佛像做导引的辟邪狮子,也被认为是狮舞的起源之一。
2、五方狮子舞,唐时太平乐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在《西凉伎》一诗中,白居易描绘了唐代的狮舞,人们也能从中看到今天狮舞的影子。
唐代狮舞与前朝不同,已发展为上百人表演的大型宫廷乐舞,称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段安节曾在《乐府杂录》中记载:“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太平乐是唐代宫廷著名乐舞,属立部伎,规模宏大,深得唐玄宗喜爱。他曾亲自组织排演,并规定狮舞表演时用龟兹乐伴奏。至于狮子,则由西域艺人扮演,他们身披缀毛的假狮皮,以五色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其中位于中央的是黄狮子,代表皇权,其他狮子分别为青、赤、白、黑四色。
唐玄宗很有音乐天赋,编制过很多大型乐舞。从有关史料看,五方狮子舞也是他改编的。此舞本来出自西域古国龟兹,后来传入中原,又融入了汉族狮舞的元素。
《新唐书·音乐志》就将五方狮子舞列入龟兹伎,称“龟兹伎有弹筝,……设五方狮子。”龟兹在今新疆库车,是古代西域大国之一,“管弦伎乐,特善诸国”,乐舞十分发达。
值得一提的是,龟兹国非常崇尚狮子,比如龟兹王就称自己狮子王。相传人们编造了一个龟兹先王降服狮子的故事,五方狮子舞便是由此演化而来。此舞表演时,几十只羯鼓齐鸣,青、赤、白、黑四色狮子从四个方向舞向中心的黄狮子,声势浩大。
东晋十六国时,前秦将领吕光大破龟兹,将上万名龟兹艺人带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西凉乐融合了“中原旧乐”,并杂以龟兹乐等“羌胡之声”,在隋唐宫廷乐舞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到五方狮子舞,就称其为西凉伎。
3、北狮与南狮,风格各不同
唐代以后,狮舞在民间广为流传,按地域可分为北狮、南狮两大流派。
一般来说,北狮讲究“真”,造型酷似真狮,全身披金黄色毛,鞋子也不例外,而狮头相对简单。表演时,雌雄狮子通常成对出现,有时还有小狮子,动作灵活,风格活泼。而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威猛,狮头制作考究,色彩也很艳丽,看上去不太像狮子,倒像年兽。
若按表演形式来分,狮舞又可分为文狮、武狮两大类。文狮爱戏耍,擅长挠痒、舔毛、打滚、戏球等动作,看上去风趣喜人。武狮重功夫,表演中会有高难度动作,比如走梅花桩等,有时看上去很像惊险刺激的杂技。
洛阳狮舞历史底蕴深厚,民间有很多狮舞团体以及出色的狮舞艺人,逢年过节或遇到大型庆祝活动,人们都会看到精彩的狮舞表演。其中大里王狮舞久负盛名,堪称河洛一绝。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作为洛阳狮舞的代表,曾多次到外地参加比赛,并为许多中外国家领导人表演,为洛阳赢得了不少荣誉。
大里王狮舞属典型的北狮,表演奔放洒脱,动作刚劲雄浑,将狮子的王者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般情况下,一只狮子由两个人扮演,一人在前“顶狮头”,一人在后“拱狮尾”,两个人只有功夫过硬、配合默契,才能完成滚绣球、钻火圈、爬梯子等一系列常规动作。再看看那些让人捏一把汗的“狮子上老杆”等惊险招式,祖祖辈辈的大里王村人为此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就可想而知了。
南狮、北狮尽管风格不同,但是表演时都少不了震天响的锣鼓助威。现在南北各地交流增多,也出现了“南狮北舞”的趋势,就是取双方所长,用南狮的造型加上北狮的动作,力求达到最佳视觉效果。
如今,狮舞不仅遍布中国,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也相当盛行,可谓享誉世界。然而,东汉时从西域来到洛阳的那些狮子,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记忆。(记者 张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