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六月,在戒日王所派特使的护送下,玄奘启程回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五日,抵达长安。当时,唐太宗因东征高丽,在洛阳驻跸(bì)。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六月,在戒日王所派特使的护送下,玄奘启程回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五日,抵达长安。当时,唐太宗因东征高丽,在洛阳驻跸(bì)。他命京城留守、宰相房玄龄率朝臣迎接玄奘。玄奘到达长安时,受到房玄龄所率朝臣及长安僧俗百姓数十万人夹道欢迎,第二天又举行了隆重的迎接仪式,护送玄奘到城内弘福寺。城内寺院的僧众倾寺而出,寺中幡帐、幢盖、宝案全部摆列在朱雀大街至弘福寺的街道两旁。全城僧尼着装,列队护送玄奘和他带回的657部经书、7尊金檀佛像和150粒舍利等物。一路上,鼓乐齐奏,香花缤纷,烟云缭绕,整个长安城如过盛大节日一般,万人空巷,争相欢迎和瞻仰这位载誉归来的一代高僧。
玄奘在长安还未及休息,就被召至洛阳。唐太宗立即在洛阳深宫内殿接见玄奘。玄奘面对皇帝,谈叙其俗,娓娓自如,不觉很晚。在这次交谈中,唐太宗劝玄奘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谢绝。唐太宗又要求玄奘将其在西域的所见所闻尽快写出来,玄奘欣然应允。
这年三月,玄奘由洛阳返回长安弘福寺,开始他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撰述和译经活动。一年后,玄奘和弟子合撰了《大唐西域记》,又译出了《大菩萨藏经》《佛地经》《六门经》等佛经34卷。他的译经首次把“天竺”译成“印度”,从此,印度这个名词在中国广为人知。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玄奘完成了100卷的《瑜伽师地论》的翻译,唐太宗浏览后十分高兴,亲自为玄奘所译经论作序,这就是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这年十月,大慈恩寺落成,玄奘奉敕(chì皇帝的诏令)入住任上座。数年后,玄奘奏请在大慈恩寺西院建塔以安置经像,他“亲负箕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此塔即今西安市大雁塔。
玄奘老家在洛阳偃师,他非常希望能回到家乡。因此,在回国之后,他曾于贞观十九年和显庆三年两次上书皇帝,请求到少林寺修习禅观并译佛经。贞观十九年,玄奘刚回国,唐太宗自然没同意。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玄奘给已继承唐太宗的唐高宗写了封长信,先陈述一番佛理及修佛的艰难之状,所谓“菩提路远”“生死河深”,接着回顾自己,“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焉已至。顷年以来,更增衰弱,亦感伤嗟”,因此,恳请至少林“以修禅观”。唐高宗在第二天即回亲笔信说:“知你想晦迹岩泉,托虑禅寂,非常钦尚。而法师已是‘津梁三界’‘汲引四生’的大家,又何必入少室修炼呢?请不要再提此事了。”
这一年,高宗至东都洛阳,敕玄奘陪从。玄奘暂得还乡,唯见姐一人。姐弟俩将父母遗柩收捧,改葬西原,即今玄奘故里西原墓地。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玄奘继续在长安译经。译经除了要知识渊博,还要付出艰辛劳动,日复一日,玄奘身心交瘁。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译出《咒五首》卷后,遂成绝笔。这年二月初五日,他在玉华寺嘉寿殿圆寂,享年69岁。玄奘一生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
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还有一大贡献,就是根据所译《成唯识论》,创立了“唯识宗”,也称“法相宗”。该宗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谓“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种子,是宇宙的本原。公元653年,此宗由日本僧人道昭从学玄奘后,回日本以元兴寺为中心广为传播。
玄奘作为世界名人,受到了后人的敬仰。在玄奘的家乡,人们以为他重修故居、建玄奘寺来祭祀他、纪念他。
玄奘故里位于偃师市缑氏镇东北约1公里处的陈河村,它由玄奘故居、陈家花园、西原墓地三部分组成。在玄奘故里约4公里处,有玄奘寺。
玄奘寺初创于北魏,原名灵岩寺。小时候,玄奘常到此寺聆听佛学。西天取经后,玄奘成为大善大德之人,人们改寺名为“兴善寺”。唐太宗曾赐予该寺土地40顷,并敕令重修该寺。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武则天自神都洛阳出发封中岳时路过该寺,也曾赐地百顷、赐金重修。
玄奘寺有山门、清凉桥、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建筑,宏伟壮观。最引人注目的是安放在金刚台上的玄奘铜像。像高6.9米,重4000公斤,为目前世界上最高最重的玄奘铜像。铜像展现大师只身西行求法的形象,左手持佛珠,右手握锡杖,面容睿智慈善,步履坚毅从容。(徐晓帆 司一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