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名校求学背景,没有国外留学经历,连从事专业和所学专业都不对口,他愣是完成了从技术人员到院士的华丽转身。
他就是洛阳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
没有名校求学背景,没有国外留学经历,连从事专业和所学专业都不对口,他愣是完成了从技术人员到院士的华丽转身。
完全凭借自主研发,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更将我国的空空导弹技术更新了一代,被在这一领域领军的俄罗斯聘为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就是洛阳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樊会涛,在汝阳最贫瘠的土地上开出的最美“汝阳杜鹃”!
院士是怎样炼成的?昨日,洛阳晚报记者见到了刚从北京归来的樊会涛,通过他78岁的母亲赵绿菊、妻子关静和他本人的讲述,还原出一条充满荆棘、奋斗、泪水和奉献的院士成长之路。
1、怀揣借款17岁的他到西安求学
“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樊会涛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不仅仅是因为他赶上了我国着力发展国防工业的机遇,还因为恢复高考,他才有了从汝阳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机会。
在改革开放之前,豫西山区很穷,汝阳山区更甚,樊会涛家在汝阳县内埠镇南坡村更是远近闻名的困难户:他有1个弟弟、3个妹妹,要供5个孩子上学,让这个务农的家庭分外艰难。
樊会涛的母亲赵绿菊说,她和丈夫卖过甘蔗、凉皮,捡过破烂,只为攒钱供孩子读书。过了秋收,两口子还到村头的陆浑大渠里摸螺蛳,摸够几袋子后,就背着到市里卖,每斤能卖2分钱到3分钱……
家中的贫苦,让樊会涛从小就发奋苦读。他就读的南坡小学离家约2公里路,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他都书不离手。
赵绿菊说,樊会涛在床头墙上挖了个小洞,放上煤油灯,经常看书看到鸡叫才迷糊一会儿。每天放学,他都要到地里割10多公斤草赚工分,草割完了他背不动,就在地里看书等大人来背。
1979年,17岁的樊会涛仅在汝阳五高复习了5个月,就顺利地考上了大学,被西北工业大学发动机专业录取。
除了从亲友那里借来的第一年的路费和学费,樊会涛在西安读书7年没有问家里要过一分钱。
大学每个月2块多钱的补助和奖学金,是他主要的经济来源。即便这样他仍省吃俭用,为因供他上学而辍学的大妹妹樊灵会买了一件白色高领毛衣。直到今天,樊灵会也没有搞清楚哥哥是怎么做到的。
2、报不完的恩情24岁的他毅然留在洛阳
1986年,24岁的樊会涛完成硕士学业毕业了。他曾有机会留校或分配到北京,但他毅然选择回洛阳。
因为樊会涛难以忘记,在当年去上大学时,父亲不放心,要送送没出过远门的儿子。把他送上火车后,因为没有回家的车,父亲就在洛阳火车站住了一夜,结果一只鞋子被拾破烂的捡走了。买不起新鞋,又舍不得丢掉另外那只旧鞋,第二天,父亲就这样光着一只脚走了近百公里回家……
亲恩难报,故土难离。作为长子,樊会涛认为该是他担起家庭重担的时候了。
樊会涛的妻子关静说,进入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工作,对樊会涛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樊会涛的专业是发动机,而他将要从事的工作是飞行器设计,这就好比医院的内科和外科,虽同属医学,但专业差别太大了。
这意味着,樊会涛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头学起。樊会涛安慰妻子:“没事,我能行!”
就这样,樊会涛边工作边学习,逐渐成长为一名业务尖子,并开始在型号研制中挑起大梁。
为了及时掌握行业动态,樊会涛学完俄语又学英语,他的衣服口袋里常常装着抄有英文单词的字条,有空就拿出来看看。慢慢地,这样的字条已经集满了一纸箱。
3、临危受命不满38岁的他成为型号总设计师
2000年6月,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前任型号总设计师倒下后,不满38岁的樊会涛临危受命,从现场行政副总指挥的位置突然被推到型号总设计师、现场常务副总指挥的岗位上。
“在国防事业中,我们不能依靠模仿来发展。空空导弹属于国防建设的关键技术领域,我们必须自主创新,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樊会涛要带领他的团队,实现我国空空导弹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刚被任命时,我很惶恐:曾有外国专家断言,中国要搞新一代导弹,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国内也有专家认为把握不大。要想在短时间内走完别人十几年走过的路,不光专家质疑,我也在不停地问自己能不能胜任。”
“但我也知道,能承接这个任务是我一生的幸运,是绝好的报效祖国的机会,就是豁了命,我也要把它拿下!”
没日没夜的工作,一次又一次的攻关,个中艰辛,已难以尽数。2003年,重点型号的首发试验到了倒计时阶段。白天,樊会涛与团队同事一遍遍地进行试验前检查;夜里,他放电影般地在脑海中过滤每一个细节。
可是,天意弄人,试验还是失败了。
试验失败的消息似乎印证了人们的怀疑和猜测:重点型号自主研发行不行?樊会涛行不行?
巨大的压力让樊会涛的头发一夜之间白了许多,整个团队都心情沉重。其间,樊会涛给母亲打电话,刚说一句就忍不住哭出声来:“妈,儿子没用,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儿子对不起你,对不起国家……”电话这边的赵绿菊也忍不住哭了起来,良久,她哽咽着告诉儿子:“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
“一定要拿下!一定能拿下!”痛定思痛,樊会涛和团队同事查找原因、分析得失,又开始一次次攻关。
“宝剑锋从磨砺出”,在樊会涛的带领下,重点型号终于研制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完全具备了自行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空空导弹的能力,实现了我国空空导弹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填补了我国空空导弹领域发展的多项技术空白!
和着泪水和汗水的成功,最打动人心。
国家给了樊会涛和他的团队一个机会,而樊会涛和他的团队回报给国家一个奇迹。
4、打造“空中长城” 51岁的他踏上新征程
不过,要说到最慧眼识人的人,非樊会涛的岳父莫属。
1981年,樊会涛的父亲因肾囊肿住院,樊会涛放暑假后,40多天寸步不离在医院照顾父亲:每天两个红薯面馍,父亲吃一个,他和母亲分吃一个;母亲回家借钱时,他为父亲端屎端尿;父亲睡着了,他就拿本书坐在病床边看……
当时的主治医生看在眼里,回家后就讲给妻子听:“这个孝顺的孩子很难得。”最终,主治医生把自己的女儿介绍给了樊会涛。这位医生的女儿就是关静。
5年前父亲去世后,樊会涛孝行不减,每次出差前后,他都要给母亲打个电话:“妈,我出差(回来)了啊,你在家别萦记。”在外时,不管多忙,他都会不时地打电话报平安。
樊会涛有驾照,但他从不开车,就连去探望母亲也让妻子开车,他对妻子说:“我的心思不在车上,开车容易出事。”
对此,关静也很认同,因为丈夫的全部心思都在工作上。当家里的房子装修快完工时,她和母亲拉着樊会涛去看房子,油漆工没见过樊会涛,一直围着樊会涛介绍:“大哥,看我这活干得多细,你家装修也找我吧!”樊会涛支吾着没法回答,岳母看不下去了,告诉油漆工:“这是我女婿!你装修的就是他家!”
“现代战争归根到底是空中实力的较量,我们的工作就是给国家造一座‘空中长城’。”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樊会涛是这样认识的。
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二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荣誉纷至沓来,但樊会涛总认为:每一项成果和荣誉的获得,都要归功于他所在的集体,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竞争和创新永无止境。在跟家人短暂相聚后,今天,这位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又将奔赴试验场,踏上新的征程。(记者 孟国庆/文 张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