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屯位于偃师市缑氏镇与巩义市交界处,全村有3000多人,村里人一直保留着从祖上传下来的制鼓手艺。从20世纪80年代起,马屯的制鼓家庭作坊不断涌现。如今,借助网络,马屯人的制鼓生意越做越大。
近日,我们走进被誉为“中国鼓乡”的马屯村,听制鼓艺人马现锋讲述他与大鼓的故事。
体验
“一锤定音”最显功力
马现锋今年32岁,像村里的大多数制鼓者一样,他的鼓厂也是一家家庭作坊式企业:几间平房和一个大院子——虽规模不大,却远近闻名。
鼓厂共有10名工人,马现锋自己平时已经很少做鼓了,只有遇到直径3米以上的大鼓时才会上阵,亲自操刀制鼓的最核心环节——蒙鼓皮、定鼓音。
马现锋向我们讲起了制鼓的工序——制鼓皮、下料、合圈、蒙鼓皮等。一面鼓的制成时间也根据鼓的尺寸大小和制作工艺而不同,短则几十天,长则数个月。
马现锋说,鼓皮是由整张牛皮制作而成,先用碱等原料将牛皮泡软,再将牛皮上面的脂肪全部刮掉,只留最外面的一层皮子,最后按鼓的尺寸裁好,拉伸后钉在木板上晾干才能用。
马现锋说,制鼓最好的木料是杨木,其次是槐木和椿木。选好的木料被制成弧形板料后,就可以装进烘干房了。彻底烘干的木料再晾两天就可以往模具里放了,之后木料将被制鼓艺人用特质胶水粘合起来。一个鼓的雏形就此产生。接下来的程序还有抛光、上腻子、刷油漆。
“我们主要承接大型鼓的制作,如何保持鼓不变形是关键。”马现锋说,制作3米以上鼓时,鼓内圈还需用钢板固定,让鼓面受力均衡。最后就是蒙鼓皮了——把晾干的鼓皮在清水中泡软,打好边眼后再借用千斤顶拉伸鼓皮,定音结束后钉上鼓钉,一面鼓就算基本制作完成了。
走进鼓厂的一个塑料棚,两名工人正在蒙鼓皮。马现锋说,蒙鼓皮说起来很容易,但却是整个制鼓流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而定音是最考验制鼓者功力的,“鼓做得耐不耐打,声音好不好听,全凭制鼓者定音的手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