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庙是为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洛邑的缔造者周公而修建的庙宇,位于今洛阳市老城西关、定鼎南路东侧,系我国现存的三大周公庙之一,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公姓姬名旦,系周文王之第四子、武王之弟,因其封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周文王死后,他全力协助周武王伐纣灭商,为西周王朝的创建,立下了不朽功勋。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他尽心尽力辅佐成王达八年之久。此间,他率军东征,平定管叔、蔡叔的武装叛乱,成功化解了当时内忧外患的尖锐矛盾。为加强对“东土”的控制,周公还同召公一起,在洛水之滨营建洛邑“成周”,迁“殷顽民”于此,并派重兵镇守。
由于周公在历史上的巨大功绩和非凡影响,曾被历代统治者追封为周元公、元圣文宪王等,并为其立祠建庙。洛阳周公庙始建于隋末唐初,《资治通鉴》中有隋末王世充为周公立庙的记载。又据《河南府志》、《河南通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和玄宗开元年间都曾对周公庙予以大修,后废弃。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在旧址上重建,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及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又曾多次重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一度迁都洛阳,也曾对周公庙加以修缮,并成为中央政府考试院所在地。国民政府撤离后,在周公庙设有中原社会教育馆,又将这里辟为洛京公园。近年出土有《重修周公庙记》碑,明确记载了这一段历史。
1955年,洛阳市政府投资对周公庙进行了修缮,并在此举办了文物陈列。后被工人文化宫、市青少年宫等单位占用。1989年,依托周公庙筹建洛阳都城博物馆,洛阳市政府决定将“周公庙还给周公”,要求占用单位限期搬离,同时进行了大规模修缮。1992年,周公庙对外开放,先后推出了《周公事迹陈列》、《洛阳五大都城出土文物展》两个基本陈列。近年,市政府又实施了对周公庙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这里已成为洛阳一处新的文物景观,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周公庙古建筑群现存有:南北中轴线上的元圣殿遗址、定鼎堂、礼乐堂、后殿及东西两庑、东西厢房等。元圣殿基址位于定鼎堂前,据史料记载,其为重檐三开间建筑,殿内供奉“元圣”周公像。定鼎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有周公及其弟召公、毕公,其子伯禽、君陈像,定鼎堂匾为国民党元老、考试院院长戴传贤所题。1991年,在修整定鼎堂时,于东墙壁龛内发现周公长子、第一代鲁国国君伯禽的彩塑立像,这是迄今河南发现的最大的明代彩塑像。礼乐堂,原名会忠祠,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洛阳知县龚松林曾主持对该殿进行修葺。
1989年,周公后裔,台湾赖、罗、傅宗亲会首次拜谒周公庙,寻根问祖;1993年,台湾赖、罗、傅宗亲会再次拜谒周公庙,并在定鼎堂前竖立了“追本溯源,根在河洛”碑;1994年,全球董、杨宗亲会拜谒周公庙,周公庙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