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子女和父母最好的距离,是“一碗汤的距离”。
杨盘根:天元社区居民,69岁
观点:孩子“远游”,咱可以走出“小家”融入“大家”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选择远走他乡。我的很多朋友,有的孩子在外省,有的孩子在外国。为了让子女见识更大的世界,“一碗汤的距离”,在空间上对很多人来说难以实现。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就在外地工作,之后又成家定居。一次,朋友的老伴儿生病动手术躺在病床上浑身难受之时,孩子刚好打来电话,他强装欢笑瞒着孩子,笑着说他们身体很好,一切安好,让孩子放心。那一瞬间,我感慨万千,父母放手让子女看世界的同时,默默背负了无助和孤独。
面对这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我认为应更注重邻里关系,社区要起到桥梁作用,可以通过“睦邻市集”,引导居民走出“小家”,融入社区“大家”;也可以通过“亲邻文化节”“百家宴”“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亲邻活动,让大家从“小邻和睦”迈向“大邻共融”。
李悦蓉:天元社区居民,54岁
观点:“一碗汤的距离”更多体现在心理上
社会发展到今天,“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早已淡化,而且随着社会进步,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强,年轻人离开家乡乃至离开祖国与父母相隔甚远的情况比较普遍。我认为,“一碗汤的距离”更多体现在心理上。
心理上“一碗汤的距离”,就是既有彼此的牵挂与亲密,又有相互的尊重与弹性边界。父母和孩子之间,你有你的生活方式,我有我的生活习惯,彼此可能都有看不惯的地方,我了解但不过多干涉;你有你的困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可以帮助你,但不会处处代劳,给你成长的机会。作为孩子,不论在天涯海角,常打电话问候父母,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双方无论发生啥大事小情,我们永远是一家人,但彼此保持一个弹性边界,这就是新时代父母和孩子之间“一碗汤的距离”。
亲情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无论千里之外,还是近在眼前,都离不开爱。“父母在,不远游”的下半句是“游必有方”,作为子女,要做的是常回家看看。
专家点评
●洛阳师范学院社会学者安锋: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从子女的前途角度分析,父母全力培养孩子,就是希望子女有个好的未来。子女长大后由于工作等原因离开父母,此时父母的支持也是培养孩子的一种延续,所以子女“远游”没有错。从父母老有所依的角度来看,父母年迈时无论身体、精神,还是生活,都需要子女的关心和照看。如果子女能在身边照顾,对父母来说当然是最好的,所以父母想让子女“不远游”也没有错。
就现实情况而言,子女尽赡养义务,不在于距离远近,而在于行为是否得当。子女无论在哪里,赡养父母都是其应尽的法定义务,重要的是子女要有赡养之心和行动。(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贾臻 通讯员 王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