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和枢纽城市,河南洛阳拥有丰富河道、水工设施、漕运官仓、城市遗址、漕运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
在隋唐时期,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当时的商贸繁荣和社会发展。而在大运河历史上,隋炀帝杨广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
公元605年,杨广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先后疏通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运河体系。这也是中国大运河的首次全线贯通。
“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发挥了重要的漕运功能,堪称交通枢纽中心。各地船只源源不断往返于洛阳,最多时一天可达上万艘。为容纳更多船只停靠,武则天下令在洛阳立德坊南营建新潭码头。”洛阳师范学院社会学者安锋介绍。
“新潭码头的建立,为来往洛阳的船只提供了一个停靠、装卸、交易的港湾。同时,大运河运力得到有效提升,使之成为促进物资流通、带动商贸繁荣、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安锋说。
在隋、唐、宋时期,大运河漕运的主要物资是粮食。可以想象,在当时,粮食“乘船”沿着大运河,从各地汇聚洛阳。一部分粮食用于食用和储藏;另一部分统一调度,输送各地。
大运河南北畅通,国家粮仓日益充盈。为了储存和调控粮食,隋唐在运河沿线修建多个大型粮仓。在回洛仓遗址共发掘仓窖700余口,如果全部装满,可储存粮食3.5亿斤。
千年前的“国家粮仓”什么样?在回洛仓遗址,记者看到,遗址上建起了大跨度的钢架保护棚,内部设计有上下两层玻璃参观通道,站在通道上,可“凌空”俯视已发掘的4座仓窖。仓窖内出土的炭化谷粒、铭文砖,成为揭示古代仓窖制度变迁的珍贵密码。
“申遗成功后,经多次改造提升,曾经半开放的仓窖遗址正逐步向社会公众全面免费开放。”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研究馆员聂晓雨说。
聂晓雨曾负责回洛仓、含嘉仓的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在他看来,原址保护展示将考古发掘、科研保护、旅游观光融为一体,让参观者在视觉震撼中能更强烈地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感和吸引力。
持续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优势
到了元代,大运河的路线发生了变化。元朝定都大都,基于运河航程远、成本高等原因,缩短了从大都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进行裁弯取直,从“人”字形改为直线,航程缩短了900多公里。
从元至明清,京杭大运河登上历史舞台。与此同时,隋唐大运河部分河道淤塞,失去漕运功能,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洛阳持续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优势,推动文物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互促共赢。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洛阳市文物局副局长薛方表示,立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洛阳坚持保护第一、守正创新,一方面,加大运河洛阳段遗产考古工作力度,对粮仓、码头等有关古代运河遗迹进行全面调查勘探、发掘;另一方面,结合历史文献,加强对运河遗产研究阐释,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相关工作的实施和推进,洛阳扎实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并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方式走近大众,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薛方说。
依托历史遗存,传承运河文化,做活水文章。近年来,洛阳充分发挥文化、生态、旅游等综合功能,通过引水工程、生态管护、环境治理等方式,相继对运河故道(洛河、涧河、伊河、瀍河)等水系进行治理。如今,水质显著提升,沿岸景观焕然一新,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洛浦公园位于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南面。公园沿洛河两岸而建,绵延30多里,总面积近1200万平方米。园内建有超大草坪、活动广场、历史文化广场等景点,不仅展示了当地历史和文化,还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
说起公园带来的便利,家住附近的市民王从轩有着说不完的话,“公园里水清了,绿化也多了,这里成为大家锻炼、休闲的好地方”。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深厚积淀,打造非遗体验、沉浸互动、古风演艺等文旅消费新场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洛邑古城,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新潭码头、文峰塔等历史遗址被灯光点亮。古塔下、石桥上、小河边,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青年男女驻足拍照,打卡留念。
“穿上汉服,漫步街头,仿佛穿越到了盛唐时代。再拍上几张照片,留下美好记忆,感觉不虚此行。”来自湖北的游客陈晓玲说。
近年,洛邑古城以“历史为轴,汉服为媒,沉浸体验”为文旅发展思路,打造灯狮画桥、香罗幔天、隋唐集市等30处互动场景,让游客从“看景人”变身为“景中人”。
在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大门前,脚印、车辙印、骆驼蹄印等唐代印迹依然清晰可辨,仿佛诉说着千年前这里的繁华——驼铃声声、胡商云集。
沿着这条中轴线,登上应天门阙楼,坐看《唐宫乐宴》,体验“唐代人的一天”;走进明堂天堂,欣赏话剧《明堂幻像》,一睹盛唐繁华与丝路繁荣……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洛阳的魅力所在,也是发展文旅产业的最大优势。
近年来,洛阳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深厚积淀,不断丰富沉浸式文旅新业态,围绕“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理念,打造非遗体验、沉浸互动、古风演艺等文旅消费新场景。
同时,按照“文化运河、生态运河、经济运河和社会运河”的总体思路,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文旅融合、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打造保护传承利用综合发展示范区。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洛阳市文广旅局局长李振刊表示,洛阳将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不断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推动文物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互促共赢,让古老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贾伟 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戚帅华)
(原载于《民生周刊》杂志202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