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云:“嵩高惟岳,峻极于天。”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嵩山跨嵩登两县之间,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窿然特起,形方气厚,故曰嵩高。”嵩山并华泰而称其雄,俯河洛而助其秀,位居天下之中,自汉武帝起就被正式封为“中岳”。嵩山共九十九峰,其主峰九皋山,又名三涂山,位于洛阳正南方之嵩县,嵩县因此而得名。嵩山是牡丹的重要原生地,牡丹珍品涧仙红等出于此。
嵩山主峰拜花神
嵩山之主峰九皋山,位于嵩县、伊川县、汝阳县三县交界处。《诗经·鹤鸣》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卜定洛阳王城时:“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三涂”即九皋山,周武王把它看作天室。
九皋山,山势雄伟,峰高入云,悬崖峭壁,层峦叠嶂。站于山巅,极目远眺,熊耳、伏牛、崤山、龙门之群山尽收眼底。在春暖花开时,百花争艳,九皋牡丹,美不胜收。
《博异记》提出,洛阳是花神的故乡,这一点在古代文献中是众口一词的。宋代张宗敏《花木录》说,魏夫人弟子女夷善种花,号花姑,她餐风饮露,统领群花。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说:“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魏夫人,即西晋女道士、上清派所尊第一代太师魏华存,她生于京城洛阳,在九皋山出家修行。传说女夷跟从魏夫人在九皋山修道成仙,掌管天下名花,被称为花神。又传说女夷本来就是花神,因触犯天条被贬入凡间,经过修道,再次成仙,“官复原职”。女夷修道成仙处,在九皋山的花神涧。后人在这里修有花神庙,明清时在这里形成一个大型村子,名叫花神庙村,今称花庙村,位于今嵩县田湖镇。
实际上,花神并非只有一个,女夷是花神王国的女王,又称百花仙子。她下面还有多个花神,每神各司一花,而洛阳作为花神之都,专设一神统领洛阳花卉事宜,这个花神名叫卞宝云。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是一部利用古文献改编的长篇神话小说,同时也是一部花神文化集大成的著作。故事说,心月狐奉玉帝诏下凡,转世为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在洛阳称帝那年冬天,天降大雪,她因醉下诏百花盛开,不巧百花仙子出游,众花神不敢违旨,只得开花,因此触犯天条,于是玉帝就把众花神全部贬到人间。百花仙子转生为才女唐闺臣。武则天开科考,录取唐闺臣、洛阳才女卞宝云等百人,她们均为花神转世。才女们聚于卞宝云的府邸,召开“红文宴”,各显奇才。
南台山中金牡丹
嵩山西部第一峰,是南台山,位于偃师区。南台山西侧为石林山(今万安山山顶公园及周边地区),位于伊滨区。南台山、石林山之间有大谷关。南台山中的半石山上,还有风门关。南台山扼两关口之要冲,位置极为重要。
《史记·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这里说的中岳嵩山,具体而言指的就是偃师南台山至嵩县、伊川、汝阳九皋山一带。周朝在南台山周边并不大的地方,分封了刘国、滑国等许多诸侯国,与该山的独特地理价值和文化价值密不可分。
南台山古村落众多,其中一个,名叫上程聚,位于今偃师区府店镇。村中有一株树龄达数百年的牡丹,村民称为金牡丹,据说是金朝时种植的。
金朝末年,程颐的后裔程震,担任偃师主簿,带其全族迁居上程聚。后来,程震又担任尚书省令史、御史大夫等职。程震与大文学家元好问相善。元好问将自己的长女元真,嫁给程震的独子程思恩。当时,元好问全家住在嵩山之少室山。在元真出嫁前夜,元好问全家欢聚一堂,设酒宴为女儿送行,元好问写下《别程女》:“芸斋淅淅掩霜寒,别酒青灯语夜阑。生女便知聊寄托,中年尤觉感悲欢。松间小草栽培稳,掌上明珠弃掷难。明日缑山东畔路,野夫怀抱若为宽。”
元好问喜爱牡丹,就把一株红牡丹作为元真的陪嫁。元真把它栽到上程聚。因为女儿嫁到这里,元好问也常到这里做客。其《缑山置酒》云:“灵宫肃清晓,细柏含古春。人言王子乔,鹤驭此上宾。白云山苍苍,平田木欣欣。登高览元化,浩荡融心神。西望洛阳城,大路通平津。行人细如蚁,扰扰争红尘。蓬莱风涛深,鬓毛日夜新。殷勤一杯酒,愧尔云闲人。”缑山,是嵩山九十九峰之一。
程思恩是进士及第,但他没有出仕,因为蒙古和金朝正在中原混战,而其父程震也突然去世,他需要保护自己庞大的家族。他修筑了寨墙,整治了河道,使上程聚四面环水,只有从南面的吊桥,才可以进入寨子。因此,在金末的战乱中,此寨固若金汤。
蒙古灭金后,局势相对稳定。程思恩招引各地流民,迅速开荒数万亩,使上程聚一带成为“鱼米之乡”。程思恩也是当时的名医,他的后裔,也世代行医,因此上程聚世代种植牡丹等中药材,成为远近闻名的牡丹名村、药材名村。目前,上程聚的牡丹种植面积还有上百亩,除了药食并用的凤丹,还有金系腰、上程红、左紫、缑山雪、状元红等名贵观赏品种。
近代洛阳学者高祐曾在上程聚缑山书院执教,他写了多首牡丹诗,其《题白牡丹》说:“天意不寒雪散空,风姿笑杀胭脂红。笔华那得形容尽,西子影光落砚中。花貌写来玉貌羞,月波不减汉宫秋。莫嗤富贵无真品,依近终南好石头。”高祐描述的白牡丹,就是这里广泛种植的凤丹,又名白凤丹、凤丹白。
大宋名园访牡丹
北宋西京洛阳,风景如画,宋人留下了“洛阳牡丹甲洛阳”“天下名园重洛阳”的经典名句。
李清照是洛阳才女,她的父亲李格非是《洛阳名园记》的作者,书中特别提到的东园,位于大谷关之北,属于嵩山区域。东园本来是一片药园,文彦博购买后,这里成为一处私家园林。这里有大片水面与东园相连,水面上常有一小舟泛波荡漾。园林东筑有“渊映”“溪水”二堂,水面有其倒影,仿佛两堂倒置在水中一般。离北向西一里多,还有“湘肤”“药困”二堂,与“渊映”“溪水”二堂相照应。
文彦博进士出身,被封为文潞公,任相五十年,辅佐四代皇帝,声望较高,致仕后,居住在开满牡丹的东园。文彦博喜欢状元红,西京留守就赠给他几株,同时赠送了姚黄、左紫,他命人种于园中。
文彦博曾与司马光等十三人,组成了“洛阳耆英会”,饮酒赋诗,议论天下大事。东园常是他们聚会的去处,他们的诗作被洛阳人传诵一时。文彦博的《诗谢留守王宣徽远惠牡丹》载:“姚黄左紫状元红,打剥栽培久用功。采折乍经微雨后,缄封仍在小奁(lián)中。勤勤赏玩倾兰醑(xǔ),漠漠馨香逐蕙风。犹恐花心怀旧土,戴时频与望青嵩。”道出了姚黄、左紫、状元红等名贵牡丹在园中栽培之不易。
但是,东园中最神奇的一品牡丹,名曰涧仙红。宋代张知甫《张氏可书》说:“颍昌府阳翟县有富民孟三郎,元祐间,至洛中,饮水山涧,见一妇人甚丽。孟往追之,则失所在,因穷极幽远,得牡丹一品,红色洒金,其叶千叠,遂移至洛阳。文潞公爱之,目曰涧仙红。”颍昌府阳翟县,就是今许昌市禹州。关于这个故事,禹州才女韩玉玲写了名为《涧仙红》的长篇小说,作了详细的解读。
嵩山牡丹久闻名,洛阳牡丹甲天下。湖山圣域,洛阳牡丹陆续绽放,欢迎来九皋拜花神。(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