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灶王爷,离过年就没几天了。洛阳习俗,腊月最后几天,家里主事儿的手脚不得闲,“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馍炸疙瘩”,得赶紧把年货备齐。
互联网时代网购便利,天南海北的山珍海味都能快递到洛阳,足不出户就能把年货备齐。旧时的洛阳人过年可没这么轻松,很多时候得自己动手,杀猪宰鸡、磨豆腐、蒸馒头。
为啥非得在腊月最后几天备年货呢?这可有说头。
农历十二月,为啥叫腊月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
《周礼》《周易》中有关于腊味的记载。“腊”的本义是干肉,亦指制作腊味的肉食处理方法:把肉用盐或酱腌渍后,放在通风处风干。这样做可延长其保质期,以待来日食用。
农历的最后这个月,天干物燥,少云少雨,风大,温度低,蚊虫少,肉类不易变质,最适合制作腊味、准备年肴,故名“腊月”。
农耕时代,古人看天吃饭,春种、秋收、冬藏。腊月正值冬季农闲时节,一年到头此时最消停,人们不用操心干农活,便可出门打猎、腌制腊肉。
汉代《风俗通》(又名《风俗演义》)记载:“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对汉代洛阳人来说,“腊”就是“猎”,意味着猎取禽兽祭祀先祖。
腊月举行的祭祀,简称腊祭。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军事都是国家大事,不可草率,必须郑重对待。
至于为何非要在腊月祭祀,《隋书》里有进一步解释:“腊者,接也,取新故交接。”腊月一岁将尽,正处于新旧交替、辞旧迎新之时,此时准备供品祭祀,为的是祈福迎祥,报告一年来的收成,分享丰收的喜悦,告慰列祖列宗和天地神灵,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家康宁。
洛阳是东周王城、东汉京城、隋代东都,自然更重祭祀,从以上史料可以推论,河洛地区年俗文化历史悠久,至迟在两千年前,洛阳民间就有腊月进行腊祭的传统习俗。
神仙闻味儿,人吃肉
腊月做的腊味,一来可作为供品孝敬祖先、祭祀神灵,二来可以改善伙食打打牙祭。
民谚云“二十六,去割肉”,过年前得杀猪宰鸡,准备祭祀的祷食(一说刀食)。老洛阳人做祷食不加调料,四四方方的白肉块下锅煮熟,原汁原味供神。
神仙只能闻闻肉味儿,待到祭祀完毕,祭肉会被吃进人的肚子。旧时缺吃少喝,逢年过节好不容易弄到点儿肉,自然不能白白扔掉。过年吃肉,越吃越有,全家打牙祭,心满意足。
古时,每逢月初、月中,人们会准备些肉食祭祀神灵。相传,厨师供奉的祖师爷名叫易牙,献肉祈祷“祷牙祭”,后来被讹传为“打牙祭”。
另有一说,古时祭祀次日,在衙门里上班的人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
还有人说,“牙祭”源于古代军营。将帅的营帐前竖有象牙装饰的大旗——牙旗。军中宰杀牲畜祭祀牙旗,唤作“牙祭”。
史载,商周时期,祭神的肉品很丰富,周天子会将祭肉分赐给大臣们吃。天子赏赐的祭肉不能过夜,当天就得吃完,自家祭神的祭肉三天内吃完就好。
穷人家难得沾一顿荤腥,连着三天打牙祭,只怕做梦都会笑醒,可对于钟鸣鼎食的王公贵族来说,打牙祭或许是“活受症”——白水煮肉没滋味,吃多了腻歪,然而天子赏赐的肉,再难吃也得梗着脖子咽下去。
扫除晦气,平安过年
腊月底的另一项重头戏是扫年——把屋里屋外彻底打扫一遍,干干净净迎新年。
洛阳民间习俗,大年初一不能动扫帚。初二到初五,扫地得从门口往屋里扫,为的是聚财气、运气、福气,过了“破五”才能出门倒垃圾,年前这几天来一场大扫除十分有必要。
相传,歹毒的三尸神在天庭造谣,声称人类亵渎神灵,凡间肮脏污秽。玉帝听信谗言,命天神除夕下凡惩罚有蜘蛛网的人家。灶王爷与凡人亲近,赶紧通知各家大扫除。除夕夜,玉帝见人间焕然一新,扇了三尸神一顿大嘴巴。所以,扫年往往在祭灶之后,除夕之前。
古时,扫年又称扫尘、除尘、打埃尘。“尘”与“陈”谐音,腊月扫尘,寓意除陈布新,晦气和霉运统统扫出门。唐宋时期,扫年盛行。《梦粱录》里说,宋代人到了腊月底“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
扫年或起源于古时“驱疠疫鬼”的宗教仪式。《礼记》记载,河洛先民很早就知道,污秽的环境会导致疾病传播甚至引发瘟疫。故而,勤快的古人听见公鸡打鸣就起床干活,洒扫厅堂。住所干净,没晦气,不生病。
现代有扫地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干活儿事半功倍。不过,与家人一起说说笑笑、亲手扫年,似乎更有仪式感。(洛报融媒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