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晋南地区和洛阳盆地既相互独立,又交往频繁。连接这两个地理单元的古道也有多条,如果要用一个名字概括它们,我的选择是晋洛古道。
五龙口与沁河古栈道
太行八陉中,第二陉是连接沁阳与晋城的太行陉。
沁阳因地处沁河之阳而得名,古为怀庆府、河内县。晋城因三家分晋后迁晋国国君于此而得名,过去也称泽州府。
与轵关陉一样,太行陉也有分支。有学者认为,沁河古栈道就是太行陉的一部分。
沁河是黄河支流,从山西发源后,穿行于太行山的峡谷中。在济源市五龙口镇的沁河出山口,有一处重要的古代水利工程——五龙口水利设施。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
这处水利工程始建于秦代。当时,渠首以“枋木为门,以备蓄泄”,称为枋口堰。明清时期,沁河出山口的引水河道增至五条,因呈五龙引水之势,故称五龙口。
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为开通洛阳至山西上党(在今长治)的军用粮道,司马懿沿沁河修了一条长约90公里的栈道,其南端就在枋口堰附近的沁河出山口。
太行陉与古羊肠坂
太行陉是连接沁阳与晋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被公路取代。不过,就在豫晋两地交界处,还保留着一段古羊肠坂,使太行陉的模样清晰可辨。
古羊肠坂
羊肠坂因崎岖蜿蜒、形似羊肠而得名。东汉末年,曹操率军翻越太行山前往山西,欲征讨袁绍的外甥高干。
行军至羊肠坂时,他作了一首《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古羊肠坂”
当时,“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的曹操曾起东归之意,可见此行之艰辛。后来,历代对羊肠坂进行过多次重修,今天路边青石上的“古羊肠坂”四字为清代所题。
因地势险要,羊肠坂一带曾多次成为战场。1939年,3000多名抗日将士在这里与日寇血战49天,这就是令当地人刻骨铭心的“常平阻击战”,这些将士的墓碑就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常平村。
“南通伊洛”碗子城
碗子城地处豫晋交界,建在古羊肠坂上。城不大却易守难攻,是太行陉上的重要关卡。
据《河内县志》记载:“太行山顶,其路羊肠,百折中有一城,地仅一亩,唐初筑城,以控怀、泽之冲。”此城因小而形状似碗,遂得名碗子城。
“南通伊洛”
《读史方舆纪要》中也记载,碗子城山在怀庆府“北五十里太行山畔”,“山势险峻,羊肠所经,上有古城,亦曰碗子城关”。清代曾修葺碗子城,今其城门上题有匾额,西为“北达京师”,东为“南通伊洛”。
在碗子城的上方,山上有赵国长城遗址。三家分晋后,赵国曾进攻魏国,后担心魏国报复,便在这一带修筑长城,进行防御。后来,这里也是宋与辽、金争夺的军事要塞。
明清时期,晋商赶着骡马和驼队活跃在万里茶道上,碗子城是他们南下北上的必经之路。城门上所题的“南通伊洛”四字,也是晋洛古道上的醒目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