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8岁的曾蛟,曾在部队服役37年,多次被评为“军事训练标兵”,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三等功两次。
1990年前后,曾蛟(右一)和战友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他军事技术过硬,英模事迹曾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1964年1月,曾蛟出生于今重庆市奉节县一个农民家庭。1982年10月,他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在原二炮部队驻洛某部服役,成为一名工程兵。
1986年2月,曾蛟所在的工兵营被整编为导弹营。当时,曾蛟不仅入了党、当了班长,还被上级选送到“预提干部培训班”。在军令面前,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直接转为导弹营的一名“新兵”。
隔行如隔山。导弹兵和工程兵不同,需要背记原理、默画电路。每天,曾蛟天不亮就起床,借助宿舍走廊里昏暗的灯光认真补习数理化知识;晚上,战友们休息了,他又悄悄钻进食堂,捧着专业书籍学习到后半夜;节假日休息时,他也不肯放松,坚持学习。
1991年10月,以军事技术过硬、默画电路图闻名的曾蛟,进京为军委首长作军事汇报表演;1994年7月,曾蛟被中央军委授予“爱军习武标兵”荣誉称号;1995年3月,曾蛟的事迹与全国各条战线上7名英模代表的事迹一起,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由于在部队表现优秀,曾蛟被选送到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学习,获得本科学历。在军校的学习,为他以后搞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主动请缨,带队参加汶川地震救援
在部队期间,曾蛟带队参加了汶川地震救援。“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我第一时间向部队首长提出参加抗震救灾。”曾蛟回忆道,他向首长汇报了自己的优势:一是工程兵出身,有技术;二是老家在川渝地区,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
2008年5月14日,曾蛟领受救援任务,带着30多台装备车、100余名战士出发。他精心指挥,严密组织,实现了部队千里行军无事故。
到达灾区后,曾蛟克服余震不断、山体滑坡、连降大雨等困难,实地勘察灾情、了解任务需求,为救灾防疫提供第一手资料;坚持深入防疫一线,组织战士开展全面消杀,确保任务区域灾后无疫情;先后走访慰问了3个乡镇13个自然村328户受灾群众,组织战士为3500余名妇女、老人、儿童及受伤群众提供洗浴保障,组织援建了3所希望学校。
此外,曾蛟积极总结防疫救灾特点,提出了“控水源、控环境、控病菌交叉感染、控污染源,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四控一保”原则,推动了防疫救灾行动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在执行任务期间,多次遇到余震和山体滑坡,曾蛟临危决断、科学处置,保证了人员、装备安全,受到了部队领导的较高评价。
“2008年8月22日,我们从四川北川返回洛阳,可是对受灾群众的帮扶并没有结束。当年冬天,当地陈家坝镇领导来电说,群众需要50套棉衣过冬,我立即协调,将棉衣寄了过去。”曾蛟说。
记者手记
曾蛟被中央军委授予“爱军习武标兵”荣誉称号,他的事迹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在诸多荣誉面前,他没有骄傲自满,而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退休不退志,在节能减排领域有所作为,令人钦佩。
本栏目面向全市老年朋友征集线索:也许是您和老伴儿的“神仙爱情”,也许是您和老友的深厚友情,也许是一件令您终生难忘的小事,也许是近些年的收获与感悟,也许您需要记者帮忙跑腿,也许您在生活中有了烦心事……欢迎您与我们联系。
●记者余子愚 15194553610
●记者谢娜娜 15637966566(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余子愚 通讯员 吴光伟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