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就相关问题进行讲解。日前,王巍应邀来洛,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系统阐释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描绘了中华大地文明曙光初现的模样。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就相关问题进行讲解。日前,王巍应邀来洛,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系统阐释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描绘了中华大地文明曙光初现的模样。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外景 (资料图片)
探源工程直面质疑挑战
谈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就不能回避一个问题——中华五千年文明究竟是个传说,还是真实的历史?
中国史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而部分国外学者和个别国内学者依然质疑夏王朝是真正存在过的王朝。
与此同时,国际学界普遍流行将“冶金术、文字的使用、城市的出现”作为文明诞生三要素。以此为评判标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甚至要推迟到商代晚期。按此观点,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3300年。
对此,中国学者提出了鲜明的挑战:商代晚期,甲骨文已经出现,更有极为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如果这便是中华文明的诞生,未免有点儿像传说中的老子,生下来就有了白胡子。
那么,文明的曙光究竟何时在中华大地显露?为了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2002年,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国家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直面关于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质疑。
“出路只有一个:依靠考古发现寻找证据。”王巍说。20年来,近400位学者参加探源工程,集合考古、历史文献、古文字、天文、地质等10余个学科,该工程也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研究古老文明起源、形成的综合性研究项目。
其间,探源工程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逐渐清晰描绘了中华文明的源头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