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晚,纪录片《探秘二里头》在央视科教频道开播。记者了解到,节目分为上下两集,首次完整披露了“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的考古发掘过程。
纪录片《探秘二里头》视频截图
25日晚,纪录片《探秘二里头》在央视科教频道开播。记者了解到,节目分为上下两集,首次完整披露了“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的考古发掘过程。
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绿松石龙形器的知名度颇高。它是如何被发现的?在《探秘二里头》(上集)中,当时参与具体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回忆了详细过程。
宫殿区灰坑内,一点绿锈闪入眼帘
绿松石龙形器
2002年初春,按照工作计划,考古人员开始对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号基址进行深入勘探发掘。当时20多岁的考古队队员李志鹏在对一个灰坑进行清理时,一点青绿色突然闪入眼帘。由此,拉开了“超级国宝”绿松石龙形器的发掘序幕。
如今,李志鹏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他在节目中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一下子看到一点铜绿的绿锈露头了,当时就特别激动!”随着清理的深入,他断定这是一件铜器。
在此之前的40多年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过铜爵、铜鼎、铜钺等重要的青铜器物,但在二里头宫殿区内,很少发现铜器。这显然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出于文物安全的考虑,李志鹏悄悄地用土将露出的东西掩盖起来,立即去找时任二里头考古队队长的许宏报告。
许宏感到事情重大:“铜器在二里头遗址属于贵族奢侈品,它会提供比较珍贵的线索。”待轻轻拂去表面的泥土,许宏的眼前顿时一亮。
铜铃“现身”,考古人员24小时守护
“青铜所特有的青绿色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跟周围沉闷的土色形成鲜明对比。”许宏回忆,顺着器物的边缘一点点地剔去周边的泥土,一件青铜器物露出了轮廓。根据器物的弧度和器表上的凸旋纹,许宏意识到,这应该是一件铜铃。
铜铃一般是贵族墓的随葬品,也就是说,这里应该是个贵族墓。考古队当即决定扩方,以确定墓葬的准确范围。经过精细处理,墓葬的范围被确定,墓葬长约2.2米、宽约1.2米,面积仅有两平方米多。尽管与后世的贵族墓葬相比小得多,它却是迄今为止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最高等级墓葬。更为重要的是,这座墓葬位于宫殿区内,并且处在最接近建筑中轴线的位置。这一切都表明,这座墓葬不同寻常。
夜幕降临,发掘清理工作刚刚开始。为了确保文物安全,许宏让考古队员将铜铃用土掩好,并决定从当月开始安排人员通宵值班,24小时守护墓葬。
3月的洛阳,昼夜温差还很大,考古队员们裹上棉大衣,争抢着要值班。考古工地远离村庄,到了夜里,工地周围一片漆黑。考古队唯一的吉普车被开到现场,每隔三五分钟就用车灯照一下墓口。许宏回忆,到下半夜,有年轻人吼两嗓子民谣抵御寒冷,别有一番滋味。
铜铃周边,绿松石片越来越多
随着清理工作推进,器物慢慢显现,确实是一件铜铃。在铜铃的表面,有明显的凸旋纹,其开口的位置还有一个玉质的铃舌。在此之前,二里头遗址也出土过几件类似的铜铃,这件铜铃比之前出土的所有铜铃都要大很多。
此外,在清理铜铃时,一些散落的绿松石碎片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小片,很薄,不到一毫米厚,宽度也是几毫米,印象中最大的就是九毫米的样子。”李志鹏回忆。
对于绿松石片,考古人员并不陌生,在二里头遗址之前的发掘中,也出土过许多绿松石片,这个墓葬的绿松石片显然更小。顺着铜铃,李志鹏开始慢慢清理。小小的绿松石片与土粘在一起,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绿松石片移位。李志鹏小心翼翼地跪在地上,用细竹签轻轻地剔除覆盖在绿松石片上的土,连大气儿都不敢出。
随着清理面积的扩大,铜铃左侧的绿松石片越来越多,李志鹏发现这座墓葬里的绿松石片与以往发现的绿松石片显然不同。“这个是排列成一个器物的,是有规律的。”李志鹏说。许宏还发现,绿松石片有一些是带图案的,以前没有发现过。
继续往下清理,在铜铃的左右两边,绿松石碎片越来越多,排列组合的形状越来越清晰。考古人员发现,以铜铃为中心规律排列的绿松石片,组成一个十几厘米长的条状带。
这个会是什么呢?考古人员想到了之前出土的绿松石铜牌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级技师王宏章说,当时大家猜测可能是铜牌饰镶嵌在了有机物上或木头上,腐烂以后就散落了,但是又不排除它是一个保存比较好的完整器物。
“套箱”搬家,“超级国宝”前往北京
为了确保文物的安全,许宏决定停止野外清理工作。
“清理得越细,恐怕对这个文物保护本身越不利。”许宏向位于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求助,得到了将其整体“套箱”搬家的建议。
将墓葬整体打包提取,在实验室进行细致的发掘清理,是如今考古界通行的做法。然而,在近20年前将墓葬整体打包“套箱”提取,还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受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整体提取技术水平,最终,墓葬的三分之二被提取。
按照考古的操作规程,考古人员对墓葬进行绘图拍照,留存了现场的基本信息后,开始进行整体“套箱”作业。考古人员在墓葬四周挖出深槽,将事先做好的木框套进去,再在木框与土之间填上石膏浆进行加固。在墓葬下方,考古人员从生土的位置穿进铁丝,用铁丝将下面拉出一定的空隙之后,再将木板塞过去,最后将整个箱子用一道道铁丝牢牢固定好。
打包好的箱体有两百多公斤重,在当时没有起吊机的情况下,考古队凭借人力,一点点将箱体挪出了墓室装上了车。一个多月后,装有神秘绿松石器的箱体被安全送到了北京。
考古人员如何确定这件器物的形状?答案在《探秘二里头》(下集)中揭晓,明天咱们继续讲。(记者 智慧 实习生 王前)(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