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一场以“听夏风云”为主题的考古面对面活动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举办,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围绕新发现的高规格夏代墓葬,“揭秘”二里头考古细节。
大家在听专家“揭秘”考古细节
16日,一场以“听夏风云”为主题的考古面对面活动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举办,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围绕新发现的高规格夏代墓葬,“揭秘”二里头考古细节。
深色土壤引发考古人员注意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5号基址内新发现的高规格夏代墓葬备受关注。那么,考古人员是怎么发现这座墓葬的呢?
在活动现场,赵海涛的回答让大伙儿觉得颇为神奇:“我们在对5号基址第3进院落进行清理时发现,有块相对规则的长方形土壤颜色较深,与周围夯土层的颜色有较大差别,于是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发掘,发现了这座高规格夏代墓葬。”
为什么墓葬上方的土壤会与周围有所不同?赵海涛和考古工作人员推测,主要是因为这里的土壤较周围疏松一些,导致二者对水分的吸收程度有所差别,所以就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5号基址内已发现多座贵族墓葬
发现这座墓葬的5号基址,在二里头遗址已发现的数十处大型建筑基址中也尤为重要。赵海涛介绍,他们于2011年开始连续多年对5号基址进行发掘,其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的源头。
5号基址总面积超过2700平方米,台基最上层夯土东西宽约48米、南北长度超过57米,坐北朝南,由至少四进院落组成。每进院落包括主殿和院内路土,各进院落的主殿都是用窄墙间隔成不同房间的连间排房,南侧多有门道,部分主殿北侧有门道。
此前,在5号基址内已发现多座同时期的贵族墓葬。赵海涛说,在位于5号基址的第4进院落内,他们发现了一座小型贵族墓,推测墓主人去世时尚未成年,墓中发现了海贝、铜铃、环形玉器、绿松石器、陶器、漆器等随葬品。
“对于发掘的每一座墓葬,我们都会进行精细的清理,不放过任何的遗存和蛛丝马迹。”赵海涛说,关于夏代的文献记载太少了,需要考古发现和研究去丰富、填补其历史,这些墓葬对研究夏代的丧葬礼仪和社会等级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墓葬装进“箱子”整体搬迁
鉴于高规格夏代墓葬具有重要的内涵和价值,在田野中仔细清理了10多天后,考古人员将其整体搬迁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考古实验室内,进一步展开深度发掘。这座墓葬长2.4米、宽1.1米,给它“搬家”,可不是件容易事儿。
赵海涛说,“搬家”需要将墓葬从夯土层中切出来“套箱”。为了把搬迁墓葬对周边遗存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他们先对墓葬四周的夯土层进行了精细的发掘、解剖,尽可能多地获取墓葬周边夯土层的结构、质地、年代、工艺等信息。仅解剖墓葬四周的夯土层就用了两个多月。“套箱”前发掘出的相关遗存信息,已经被妥善保存。随后,考古人员在墓葬四周套上边板,底部打孔并穿入方形钢管牢固支撑,一步步让其与土壤分离,最后把固定在大木箱内的墓葬顺利转移。
记者在现场看到,散落在墓室内的绿松石片色泽鲜艳,除了大量破碎的陶器,还有个别黑色、红色的随葬物品从土壤中露出。“黑色的可能是棺,红色的可能是漆器。”赵海涛说,“这座墓葬保存完好,为做好该墓葬的清理工作,考古队专门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实验室考古技师侯玉林参与其中,并多次邀请资深考古学家及植物考古、化学成分分析、文物保护等方面专家现场研讨、指导和取样、测试。考古队还随时对清理过程拍摄视频和照片,制作三维影像,并适时使用高清设备三维扫描,期待它为研究夏文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博物馆仅从众多报名者中选了18位文物考古爱好者参与当天的活动。此外,还有不少网友通过直播观看了活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考古面对面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该馆将持续推出类似活动,让更多人关注夏文化,走近二里头遗址。(记者 智慧 通讯员 白雪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