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首台拖拉机在万众瞩目中登场,到最新无人驾驶拖拉机问世,数十年匆匆而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农机人前仆后继,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谱写了一曲红色赞歌。
从国内首台拖拉机在万众瞩目中登场,到最新无人驾驶拖拉机问世,数十年匆匆而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农机人前仆后继,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谱写了一曲红色赞歌。
近日,洛报集团“探寻河洛红色印迹”采访团走进中国一拖东方红农耕博物馆,从农机发展变迁浪潮中,感受一代又一代奋斗者的红色情怀。
镌刻红色记忆,艰苦奋斗发展现代农机
位于涧西区中国一拖厂前广场西侧的东方红农耕博物馆,一层共设五个展区,分别为“华夏农耕”“奠基中国农机工业”“走进市场”“全面建设新一拖”“社会责任”展区。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博物馆对我国农机工业建设初期的展示,这里的一排排文字、一张张画像、一本本笔记,记录的都是当时农机人艰苦奋斗,建设出一个“十里红拖城”的故事。
1953年,代号081工程的洛阳拖拉机厂筹备处正式挂牌,中国农机工业开始起步。
当时随着一根根钢桩打下的,不光是一座座厂房,更是广大人民对拖拉机的期盼。当建厂的消息随新华社电波传遍祖国各地后,工厂先后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600多封慰问信。与此同时,黑龙江桦川县一个村庄的农民把节省的1000多斤大米千里迢迢送了过来;河南南阳地区的群众把28吨炭一捆一捆地从山上背下来送到工地,江苏徐州地区无偿送来1万多吨耐火土和大量砖石块;全国成千上万的“红领巾”把捡拾废物换来的零钱寄到工厂……
1958年7月20日,一台拖拉机开出厂房。这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中国农业“耕地不用牛”的时代正式开启。
很快,西北雪山下、东北黑土地上、中原大地、秦川沃土、海南椰林……到处都能看到“东方红”的身影。
展厅在显眼位置摆放的一台“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正是中国首台拖拉机的同款产品。博物馆馆长张迎介绍,这台拖拉机曾在黑龙江北安二龙山农场服役,创造了31年无大修的纪录,被当地誉为“北大荒精神”的象征。
铸就红色品牌,不懈努力体现使命担当
发展才是硬道理。
与最初的艰苦创业相比,如今中国一拖已是国内唯一能够自主批量生产20马力至400马力全系列轮式和履带拖拉机的农机企业,始终为中国由农机大国迈向农机强国贡献力量。
这点点滴滴的进步,在博物馆亮相的各式农机中得到充分展示。
比如,位于展区中部的一台引进菲亚特技术生产的第一代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凭借优美的造型,吸引参观者与之合影。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欧美引进一批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生产技术,分别放到国内几大拖拉机厂进行消化吸收,但由于当时大型拖拉机没有市场,许多企业都放弃了。中国一拖看准未来发展方向,最终生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覆盖60马力到200马力的全系列大功率轮式拖拉机。
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农机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中国农机产业的今天。如今针对国内外高端市场,中国一拖加快技术升级步伐,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已掌握动力换挡等高端拖拉机技术。“我们计划未来在场馆展示更多的新型高端农机产品,从而更好地展示企业的红色成果。”张迎说。
开展红色教育,不忘初心紧跟时代
作为国内首个以“现代农耕”为主题的博物馆,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始终注重展示红色成果,这里设置的对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品,生动展现了华夏儿女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凝聚的智慧与汗水。
讲解员张晓培表示,开馆至今,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已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了大学生体验工业文明、万名中小学生走进大工业、青年党员入党宣誓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来博物馆参观、研学的学生,年均可达10万人次。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来此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的党员群众人数大幅上升,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感受中国一拖所产生的一代代榜样人物的红色正能量,以及每一次制造技术革新背后几代人共同努力的不忘初心的探索精神。(洛阳日报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