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意融融的秋日下,在伊滨经开区诸葛镇梁村社区内,坐落着一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梁家祠堂。这里曾是中共豫西特委、中共洛阳中心县委的重要据点。
中共豫西特委梁村旧址纪念馆
暖意融融的秋日下,在伊滨经开区诸葛镇梁村社区内,坐落着一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梁家祠堂。这里曾是中共豫西特委、中共洛阳中心县委的重要据点。
1日,洛报集团“探寻河洛红色印迹”采访团(以下简称采访团)到该社区,寻访革命先烈挽救民族于危难的足迹,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豫西乡村里点燃革命火种
驱车驶入梁村社区,这个有着近4000口人的村改居社区,与豫西地区许多乡村别无二致,但这里坐落着一个红色教育基地——中共豫西特委梁村旧址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
1日,采访团走进这座饱经风霜的清代四合院建筑。
梁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梁松波说,这座纪念馆成立于2001年7月1日,占地300多平方米,包括梁家祠堂3间大殿,门楼及两边东西耳房各一间。抗日战争初期,这里曾是中共豫西特委、中共洛阳中心县委的重要据点。
推开大门,时间闪回到1938年。当年,日军已攻陷开封,并向豫西地区大举进犯。当时,梁村距离洛阳城区约12.5公里,北有伊河阻隔,南有龙门山、万安山为屏,位置相对偏僻、安全。那时的梁村,已经有了地下党员梁济生。1937年至1938年间,梁同礼、梁天文、梁德章等人相继加入地下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1938年年初,梁村成立了地下党支部。这个地理位置偏僻、地下党员多、群众基础好的豫西乡村,成为我党指挥豫西地区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理想据点。
豫西多个党组织在此活动
1938年以后,梁村成为我党在豫西地区多个组织的重要据点。
纪念馆负责人梁栋说,从1938年起,时任中共洛阳中心县委书记李汉周、中共洛阳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赵天锡分别以梁村小学教员、校长的公开身份作为掩护,在梁村组织开展革命活动。时任中共豫西特委书记刘子久、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王志杰、宣传部部长郭晓棠等人曾多次在梁家祠堂召开重要会议,领导党员群众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当年12月,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在刘少奇的主持下,对豫西党组织作了一次重大调整,决定将豫西特委改为豫西省委。刘子久同志任豫西省委书记。豫西省委将原有的五个中心县委调整更名为洛偃(阳)等五个地委。在中共豫西省委领导下,革命的火种越烧越旺。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离休干部、今年93岁的梁小岑告诉采访团成员:“革命战争年代,中共豫西特委包括后来的中共豫西省委,在洛阳都没有固定机关驻地。刘子久同志在生前曾告诉我说,组织在哪里开会多,哪里就是机关驻地。”梁小岑说,中共豫西省委多次在梁村的梁家祠堂召开会议,因此,梁村成为中共豫西特委(省委)活动的重要据点。
中共豫西特委驻梁村时期,还开展了许多工作。抗日战争开始后,我党在豫西地区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号召成立了百余个抗日团体组织和文艺宣传队、剧团,并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识字班等,从中发现积极分子,吸收入党。梁松波说,到1938年年底,豫西地区的党员总数已达3000人之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纪念馆迎来了一批批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这座镌刻着革命初心的建筑,激励着全市各地党员干部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红色基因映“红”诸葛镇
“诸葛镇英模辈出、民风淳朴。中共豫西特委在梁村的革命历史,一直影响着我们的党员干部。”伊滨经开区诸葛镇党委书记韩献卿说。
近年,尤其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诸葛镇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传承弘扬红色基因,着力打造“山水伊滨红色诸葛”品牌,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提升牢记嘱托、奋勇争先的能力和实绩。
10月30日,在诸葛镇正泰嘉苑安置房小区,王府社区、谭翟社区的搬迁户们喜挑新房。每位居民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为了满足群众住房需求,截至目前,诸葛镇已有8个社区的2.1万居民搬进安置小区,住上了环境优美的电梯房,周边学校、超市、餐饮等设施一应俱全。
让百姓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是诸葛镇党员干部心头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
近年,诸葛镇大力推进“党委引领、支部带路、党员带头”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在项目落地等各个环节做好服务协调工作。去年,该镇仅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司马社区1598户农宅的整村征迁任务,并有力保障了洛阳卷烟厂、华耀城等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为全市发展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玄奘路、葛潘路两条道路的通车,打通了诸葛镇南部山区发展的“任督二脉”。这几年,该镇充分利用当地区位优势,引入倒盏民俗文化村等一批乡村振兴项目,使昔日偏僻的荒山沟逐渐热闹起来,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当地就业被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起来了,居民笑脸也多了。如今,诸葛镇所辖的3个贫困村都已脱贫摘帽,107户358名群众实现脱贫,走上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洛阳日报记者 李梦龙 通讯员 陈怡平 乔晶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