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诸侯会孟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结合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追述了孟津的远古历史,提出孟津会盟的准确地点在宜苏山的观点。
八百诸侯会孟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结合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追述了孟津的远古历史,提出孟津会盟的准确地点在宜苏山的观点。
孟津的远古历史
孟津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华胥氏,华胥氏也称赫胥、赫苏氏。清嘉庆《孟津县志》云:“上古为赫苏氏之都。赫苏,是为赫胥。《路史》曰:‘赫苏氏之为治也,光曜赫奕而隆名。有不居而自况,九洛泰定,爰脱洒于潜山。’今津之西境有潜亭山,苏山其故墟也。”潜山、潜亭山、苏山,皆指的是孟津县宜苏山,又称苏山。
华胥氏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其踩雷神脚印而受孕,生伏羲和女娲,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她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
河南大学教授李玉洁在《宜苏山炎帝活动遗迹探索》一文说,《路史》中的“不居”是第十世炎帝,在华胥氏之后,第十世炎帝也曾建都于宜苏山。
清嘉庆《孟津县志》云:“夏为孟涂氏之国。”河南大学教授陈昌远在《涂山考》一文中说:“涂山有二,皆在河南西部。南涂山在嵩县,称三涂山。《史记·夏本纪》记述大禹自述道:‘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即此处也。涂山氏是与夏部族最早结盟的部族,该部族有三支,即孟涂、仲涂、季涂,古文献所谓三涂者也。禹娶孟涂氏之女为妻,故夏王朝建立后,另封孟涂氏于华胥故都宜苏山,故宜苏山又名涂山,即北涂山也。此即《史记·周本纪》所谓天室者也。”
宜苏山北部黄河上有渡口,由于在孟涂氏之都的北部,从此称孟津。《尚书·禹贡》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这是古文献首见“孟津”之名。
夏朝将孟涂氏封在宜苏山,是为了行祭祀华胥氏之礼服务。夏代有五种重要祭祀:“谛”祭华胥,“郊”祭黄帝,“祖”祭帝喾,“宗”祭鲧,“报”祭大禹。华胥的祭礼,每年三次,春祭、冬祭和七夕祭。
商汤灭夏,孟涂氏灭亡,商汤封昆吾氏后裔于宜苏山,建立苏国,也是为了行祭祀华胥氏之礼服务。商末,商纣王久不行华胥氏祭礼。苏国国君苏忿生上书直谏,纣王大怒,发兵攻打苏国,苏忿生将其女妲己献给纣王,纣王才休兵。周文王灭崇国、栗国、爪国后,苏忿生归附周文王。
祭华胥诸侯会盟
周文王卒,武王登位,以太公望任太师,周公旦做辅相,还有召公、毕公、苏忿生等人辅佐帮助,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太公望,又称吕望、姜尚、吕尚等,字子牙,他原是孟津的一个厨师。《古史考》:“吕望尝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他听到周文王正在广求贤良,于是便在岐山西南渭水钓鱼,等待文王。有一次周文王出猎路遇吕尚,谈得十分投机。文王大喜,说:“我先君太公早就盼望有贤人来辅佐,您大概就是我先君太公盼望已久的贤人吧!”因此便称他为太公望,并且拜他为军师。太公望替文王谋划了许多军国大计,史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文王卒,太公望又辅佐文王之子周武王,被尊称为“师尚父”。
《史记·周本纪》云:“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史记·齐太公世家》说:“随至盟津,诸侯不期而至者八百。”即武王受命九年(即武王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1048年),在孟津,武王向大家宣布:“大家都要好好听着!我是个无知的人,只是凭着祖先的圣德,才登上了这个位子。我制定了各种赏罚条例,以督促大家成就大业。”师尚父左手握紧惩罚用的黄铜大钺,右手拿白色旄旌,指挥大军渡河。喊道:“整顿好你们的队伍,按顺序上船过河,延误者斩!”武王的渡船到河中心时,一条白色的鱼跳上该船,武王俯身拾起鱼,用来祭河。大家都说:“可以去讨伐纣王了。”武王说:“你们还不知道天命,怎么可以去伐纣呢?”于是班师回丰邑。
对“诸侯不期而至者八百”这句话,后人多有疑惑,在上古时代,信息的传递非常落后,没有约定时间,八百诸侯怎么可能同时到达孟津?陈昌远教授在《从利簋谈有关武王伐纣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根据《今本竹书纪年》中“冬十一月戊子,周师渡孟津而还”的记载,结合《利簋》铭文和华胥祭礼,作了如下论述:“苏忿生虽已归周,仍为华胥祭礼的祭祀官,他可以向诸侯宣布华胥冬祭之礼的举行日期。‘十一月戊子’,正是经过占卜确定的冬祭之日,所以天下皆知。故武王以行冬祭之名,会盟诸侯于孟津宜苏山。同样,两年后,武王灭商,也是以行冬祭之名,再次会盟诸侯于孟津。”
武王宜苏山大祭
《今本竹书纪年》载:“(周王受命第十一年)冬十有二月,周师有事于上帝。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从周师伐殷。”这里的“上帝”怎么理解?在古代,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尚书考灵曜》说:“(天地开辟),七曜俱在牵牛初度。”《易纬通卦验补遗》说:“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这里是说,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就是上帝。这里的“天皇氏”,指三皇之首的伏羲,“天皇氏之先”,就是华胥。
武王在宜苏山祭祀华胥后,率领诸侯渡过孟津伐纣,并在那里誓师。《尚书·牧誓》中列举的纣的罪状有:不祭祀鬼神:“昏弃厥肆祀弗答”;不任用亲属:“惟王父母弟不迪”等。
武王赶到牧野之后,连夜冒雨布好阵势,第二天发动战争。《逸周书·克殷解》记述了牧野之战的大致经过,首先吕尚和百夫长单车来到敌方阵前“致师”,即挑战;开战后以虎贲、戎车向殷军发起攻击。战斗从早到晚持续了一整天,终于击溃殷军,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牧野之战后,战斗重点就转向进攻南国诸侯,兵分四路南下。四路大军势如破竹,殷商故地得到平定。武王离开朝歌,到达宜苏山祭天。
陈昌远说,传世青铜器天亡铜簋内底有78字铭文,记述周武王灭商后在“天室”举行祭祀大典,祭告其父周文王,并取代商王的地位来祭祀“上帝”。天室就是宜苏山,天亡铜簋以无可争辩的铭文说明,周武王曾在宜苏山祭天,说明《史记》记载的武王“营洛而后去”有历史依据,至少说明武王在河洛地区进行过巡察,已下定在此建都的决心。(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