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网首页 新闻 县区 百姓呼声 电子报 网站投稿 洛阳社区
  新闻 | 图片 | 洛阳

《北魏孝文帝》:拓跋迁都来洛阳(探寻戏曲中的河洛人文)

您当前的位置 : 洛阳网 > 新闻中心 > 洛阳 > 经典洛阳 > 河洛广记  来源: 洛阳网-洛阳日报 2018.11.09 10:02
豫剧《北魏孝文帝》剧照

北魏孝文帝长陵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北魏第七位皇帝,即位时年仅5岁。孝文帝亲政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迁都洛阳,改汉姓、易汉服、正汉音、习汉俗。洛阳豫剧院演艺有限公司经过近3年时间打磨的《北魏孝文帝》,就是根据这段历史创作而成的,表现了一代英主孝文帝锐意改革的丰功伟绩与心路历程。

  1 巧借“南征”迁都洛阳

  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属汉族的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冯太后足智多谋,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才能,自太和元年(公元477年)以后,开始在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有意识地进行汉化,孝文帝因此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哀伤至极,大哭三日。亲政后,他进一步推行改革,整顿吏治,颁布俸禄制,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

  北魏长期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此处地寒,风沙常起,当时就有人作诗“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沙罢无风”形容这里的恶劣环境。更重要的是,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而洛阳“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实为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谈何容易,何况是从北方迁到中原,从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明,不但守旧贵族反对,普通鲜卑民众也有抵触情绪。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别出高招,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他事先与汉族朝臣李冲和任城王拓跋澄商议,借讨伐萧齐之名南下,在“南伐”途中完成迁都。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八月,孝文帝拜辞冯太后永固陵,亲率大军30万,号称百万,南下“伐齐”。时值秋天,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大军苦不堪言,历经近1个月,数十万北魏将士才抵达洛阳。将士们疲惫不堪,恨不得坐下再不起来,鲜卑贵族哪受过这等罪,更是叫苦不迭。孝文帝却一身戎装,执鞭催马,命令将士立即开拔。文武百官见此情形,纷纷跪倒在孝文帝的马前,叩头不止,苦苦哀求停止“南伐”。

  孝文帝见时机已到,便将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盘托出,表示如果大家都不想“南伐”,那么就索性将国都迁徙到这里,反正千里迢迢辛苦跑一趟,决不能空手而返,“今者兴动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资治通鉴》)

  不等大臣们有所反应,孝文帝又说道:“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在场大臣大多不乐意迁都,但更不愿“南伐”,情急之下,只好站到左边,表示同意迁都。迁都洛阳之事,就在孝文帝自编自演的一出戏中顺利实现了。

  2 锐意改革全盘汉化

  在豫剧《北魏孝文帝》中,有一首贯穿全剧的乐府诗:“寒彻春雷动,冰雪渐消融。涓涓东流去,百川融海中。”这首乐府诗正表达了这部戏的主旨——追求进步,锐意改革。

  剧中,几乎所有人物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唯独一个女性角色是虚构出来的,那就是嵇芳。在剧情设定中,嵇芳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后人,因舍身保护太学石经而与拓跋宏相识。剧中也出现了许多与洛阳相关的文化符号,如嵇芳在太学遗址守护的是东汉蔡邕主持刻制的熹平石经;孝文帝居住的宫殿,是洛阳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太极殿;孝文帝与嵇芳相识,是因为嵇康所谱的《长清曲》……

  嵇芳是一个符号化的人物,身上闪烁着博学、仁厚、善良的光芒,代表了汉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象征。孝文帝对嵇芳的高山流水之情,其实也反映了他对华夏文明的向往。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鲜卑人的衣着、习俗与中原不同,多数人不会说汉语,且新迁之民初到洛阳,住处不足,也无存粮,人心恋旧。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在洛阳,他大举推行改革,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说胡语;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亲率群臣着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习汉礼,就连皇后不说汉话都要被废掉。

  3 大义灭亲赐死太子

  这些汉化改革受到了洛阳汉族百姓尤其是士人的热烈拥护,却遭到了鲜卑守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其中包括太子元恂。

  元恂生于太和六年(公元482年),《魏书》记载:“恂不好书学,休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热,意每追乐北方。”元恂不喜欢汉文化,对“之乎者也”没有半点兴趣,又很肥胖,最怕洛阳的炎热天气,常思北归。他又不愿穿汉服,对所赐汉族衣冠尽皆撕毁,顽固保持鲜卑旧俗。中庶子(官名)高道悦多次苦言相劝,他不但毫无悔改之意,反而怀恨在心。

  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八月,孝文帝巡幸嵩岳,命元恂留守。孝文帝出巡给了元恂可乘之机,他与左右合谋,秘密选取宫中御马3000匹,阴谋出奔平城,并亲手杀死高道悦。

  孝文帝闻讯大惊,怒不可遏,中途折返洛阳,当即见元恂,列举其罪,亲加杖责,并说“古人有言,大义灭亲。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废元恂为庶人,囚禁于河阳无鼻城。次年四月,孝文帝巡幸长安,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告发元恂又与左右谋反。孝文帝得报,急派人带着毒酒赶赴河阳,逼令元恂自尽。元恂时年十五岁。

  4 英年早逝葬于长陵

  孝文帝亲政以后,日理万机,勤于理政,操劳于朝堂之中,奔波于疆场之上,十几年如一日。公元499年,心力交瘁的孝文帝染上重病,死于南征军中,年仅33岁,后葬于长陵。

  在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东南800米处,矗立着一大一小两个墓冢,这对俗称“大小冢”的墓冢,便是北魏孝文帝长陵及文昭皇后陵。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这两个历经沧桑的墓冢一无所知。

  史书中虽记载了孝文帝葬在洛阳附近的长陵,但要在邙山上诸多墓冢中准确找出长陵谈何容易,直到1946年2月,《魏文昭皇太后山陵志铭》(简称《高照容墓志》)在大小冢的小冢内出土,考古人员才终于解开了大小冢的“身世”之谜。

  文昭皇后高照容,是孝文帝的贵人、北魏宣武帝元恪之母。死后,孝文帝追封她为昭仪,谥号文昭贵人,先葬长陵东南“终宁陵”。宣武帝即位后,追尊其为文昭皇后,孝明帝时又追封皇太后,并迁葬于长陵西北六十步处。

  《魏文昭皇太后山陵志铭》的出土,确定了小冢即文昭皇后之墓冢。墓志上记载“祔高祖长陵之右”,小冢处于西北,大冢处于东南,古人所讲左右,以坐北面南为原则,小冢相对于大冢,自然是处其右。人们才明白,小冢东南的大冢就是那位迁都洛阳、推动民族大融合的北魏孝文帝的长陵。(洛阳日报记者 田中够 文/图)

[ 责任编辑:张燕 ]
返回洛阳网首页>>
相关阅读
    聚焦骨科前沿技术 脊柱微创技术研讨班在洛开幕
    聚焦骨科前沿技术 脊柱微创技术研讨班在洛...
  • ·孩子睡觉打呼噜,是腺样体肥大吗
  • ·短暂血糖升高 糖友可这样应对
  • ·孩子抑郁了,家长该咋办
  • 魏坡拉开新序章 古今融合看点多
    魏坡拉开新序章 古今融合看点多
  • ·花开洛城满目春 健身赏景觅野趣
  • ·漫游东关大街 寻迹“孔子问礼”
  • ·观烂漫春花 赏河山春色
  •  
    新闻排行
  • 演员佟丽娅在洛阳拍摄杂志照片 所穿汉...
  • 闲置厂房变民宿 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 洛阳今年将实施城市区规范停车秩序专...
  • 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中航洛阳光...
  • 把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摆在首位——扎实...
  • 洛阳两个集群获评省先进制造业集群
  • 玄武门大街地面辅道计划于5月底完工
  • 洛阳首届榴莲狂欢节看点多多
  • 洛阳90后合伙人返乡创业逐梦沃野【组图】
  • 2024年“周山汇·金融惠企季”首场活动...
  • 百姓呼声
    自4月16日起,洛阳市从政坊游园暂停售票
    违规办理洛阳旅游年票行为为何屡禁不止
    精彩图片
    铁骑加紧训练 护航牡丹...
    厨师李治峰:传承不守...
    栾川县秋扒乡白岩寺村...
    增设公益服务设施 提升...
    精彩热帖

    蓝喉

    春天三片

    唱响牡丹之歌

    玉蝉花
    /初绽芳容观牡丹
    /四月洛阳
    /天津晓月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2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921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河南法铎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