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城市来说,报纸就像是忠实的史书,记载着城市发展的清晰足迹。自1948年创刊时就旗帜鲜明地表示“本报宗旨:全心全意为各界人民服务,凡人民所需者,莫不全力而为”的《洛阳日报》,曾三次停刊又三次复刊,用一个又一个精彩版面真实记录了洛阳发展的轨迹——从小报到大报,从黑白到彩色,把历史写进了报纸,把报纸也嵌入了历史的画卷。
对于城市来说,报纸就像是忠实的史书,记载着城市发展的清晰足迹。自1948年创刊时就旗帜鲜明地表示“本报宗旨:全心全意为各界人民服务,凡人民所需者,莫不全力而为”的《洛阳日报》,曾三次停刊又三次复刊,用一个又一个精彩版面真实记录了洛阳发展的轨迹——从小报到大报,从黑白到彩色,把历史写进了报纸,把报纸也嵌入了历史的画卷。
古都解放,雏凤初啼声清亮
作为《洛阳日报》的前身,《新洛阳报》创刊于1948年4月9日,即洛阳再次解放的第四天。
当时,洛阳刚刚回到人民手中。为了宣传党的政策和解放战争形势,解除群众顾虑,争取人心向我,打击国民党的残余势力,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中共洛阳市工作委员会在洛阳解放的当天就决定创办自己的报纸,并对办报方针作了三点指示:
一是按照毛主席《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精神,结合洛阳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宣传。
二是以干部、职工、店员、农民、工商业者、城市贫民为读者对象。
三是突出新区特点,宣传党对新区的政策和主张。
经过3天紧张准备,创刊号问世。在硝烟里诞生的《新洛阳报》成为河南省首家党委机关报。解放军名将陈赓、谢富治为创刊号题词:“为人民解放而战”。九纵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钱抵千就任第一任总编辑。“洛阳营”营长张明撰写并在《新洛阳报》发表的通讯《桌上的表》,成为中国新闻教科书的典范作品。
《新洛阳报》在创刊号中公开申明,“本报宗旨:全心全意为各界人民服务,凡人民所需者,莫不全力而为。”
初出版的《新洛阳报》为八开两版,10月间增为四开四版,用的是土报纸,只有节日才用新闻纸,当时日发行量为600份,于1949年5月增至1961份。受条件所限,当时的报面上没有图片。一版是要闻,大部分为战报,小部分是本市重要新闻;二版是地方消息;三版是副刊和专版,《综合》副刊每周一期,登载短小说、杂文、诗歌、散文等,还有《教育园地》《洛阳职工》《洛阳青年》《通讯专页》等专版;四版为时事。1949年3月,洛阳市由省辖市改为地辖市,报纸也改为洛阳地委机关报。
1949年8月,经过反匪反霸,社会秩序日趋安定,工农业生产及其他各项事业也得到恢复与发展。此时,中共河南省委为了集中力量办省报,决定让包括《新洛阳报》在内的地市级报纸全部停刊。同年8月11日,《新洛阳报》出完最后一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一九四九年《新洛阳报》采访科全体人员合影
屡停屡复,伴随时代砥砺行
从1954年起,洛阳进入社会主义大建设时期。新型工业城市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通过报纸来报道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及经验,激发广大干群建设洛阳的热情。经河南省委决定和中央批准,中共洛阳市委重新创办了机关报《洛阳日报》。
1955年1月1日,《洛阳日报》创刊,这天出版的《洛阳日报》为第二份创刊号,四开两版,刊头为鲁迅字体。创刊号发表了社论《迎接一九五五年的伟大建设任务》和《超额完成一九五四年施工计划》的报道。
《洛阳日报》创刊初期为周三刊,于1956年1月1日改为周六刊,仍为四开两版,至1959年1月1日才改为对开四版,至7月1日又改为四开四版。
1961年2月1日,因国民经济困难,纸张供应紧张,《洛阳日报》再度停刊。这天出版的第1784期报纸,是《洛阳日报》的第二份停刊号。其时,《洛阳日报》的每期发行量已逾万份。
1964年,国民经济经过调整逐步得到好转,市委决定恢复出版《洛阳日报》。当年5月1日,《洛阳日报》第二次复刊。这天出版的第1785期报纸,是《洛阳日报》的首份复刊号。
复刊号采用套红印刷,四开四版,头版右下方的《致读者》开门见山——“亲爱的读者: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洛阳日报》从今天起又和大家见面了!”道出了报纸复刊的意义,并重申了办报的任务、宗旨和方向。
1964年12月,毛泽东主席为《洛阳日报》题写刊头,这在地市级报纸中,可能是仅有的一家,“洛阳日报”四个大字,浓墨重彩,遒劲有力,飘逸洒脱,令洛阳人民引以自豪。《洛阳日报》自1965年1月1日起,启用毛泽东主席书写的刊头。
再次复刊后,抱着要把《洛阳日报》办得既政治挂帅又生动活泼,既具有政治思想性又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的雄心壮志,一大批新闻工作者殚精竭虑,为之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当时报纸的编辑程序是照搬“苏制”,各部门的稿件集中在总编室,总编室除新华社电稿以外,统一组版。新华社电稿一般安排在四版,要闻版让给了地方新闻,一篇篇典型报道以整版刊出的形式被刊登出来,极大地宣传了洛阳的发展热情。譬如,1965年8月21日一版,以较大的篇幅刊出矿山机械厂刘玉华姑娘组的新闻和厂党委书记的文章;1966年4月22日一版,突出报道了民主街粮店连续8年被评为先进集体的事迹。《洛阳日报》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日发行量从1960年的9000多份,直线上升到1966年的2万多份。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起初几年,《洛阳日报》还能正常出版,但最终还是受到冲击,无奈第三次停刊。
一九八二年本报记者采访张万年
东方风来,洛阳纸贵写新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洛阳驶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此时的洛阳,需要一份锐意创新、服务改革大局的报纸。
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般,和着祖国日益强盛的节拍,《洛阳日报》开始了复刊征程。
停刊期间,原报社印刷厂的留守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保留印刷报纸设备的任务,包括轧版机、烤版机等整套机器和接收新华社电稿的电台,还有重达数十吨的各式铅字。这些“火种”的完整保存,成为《洛阳日报》复刊的“底气”之一。
1980年6月,中共洛阳市委决定恢复出版《洛阳日报》,并成立筹备组。
《洛阳日报》复刊需要人才,筹备组就采取紧急抽调和市直单位推荐的方式,从各单位觅得一批“笔杆子”。此外,1980年9月至10月,筹备组还采用公开考试方法,在全市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中,择优录取人才,从300多名报名者中选出10名青年才俊。这些新招收的人才和老洛报人一起,成为报社发展的中坚力量。
1980年12月3日至27日,《洛阳日报》试刊7期。
1981年1月1日,《洛阳日报》正式复刊!
当时,《洛阳日报》和郑州市委机关报《郑州晚报》同时复刊,是我省“文革”后第一批复刊的报纸。
新复刊的《洛阳日报》四开四版,仍采用1964年12月毛泽东同志题写的刊头,2万多份带着油墨香的报纸,当天上午就传遍洛阳城的大街小巷,成为街谈巷议的最大新闻。报纸一出,很多《洛阳日报》老读者激动地给报社打电话,一位老人还拿着报纸来到编辑部,眼含热泪,激动地说:“盼了十年,终于看到亲人了!”
从复刊之日起,《洛阳日报》勇敢承担起“改革开放号角”的重任,突出报道“四化”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记省劳动模范、老集煤店工人赵春娥》(1982年)、《牡丹花会今开幕》(1983年)等一大批影响一个时代的优秀新闻作品,凸现出这份报纸蓬勃向上的朝气。
此后的1万多期报纸,如同最初《新洛阳报》在创刊号中申明的那样:“凡人民所需者,莫不全力而为。”描绘首届洛阳牡丹花会的人头攒动、披露令华夏文明史提前千年的二里头考古重大发现、报道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跻身“国家队”行列、全方位直击黄河小浪底成功截流……至此,《洛阳日报》开始走上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一路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与洛阳这座城市同频共振,开始忠实而生动地展示着城市发展的一幅幅壮丽画卷。(洛阳日报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