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5日,洛阳解放,古都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从百业萧条、民不聊生,到浴火重生、充满希望,解放前后的洛阳,历经层层蜕变。
20世纪50年代的洛一高
1948年4月5日,洛阳解放,古都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从百业萧条、民不聊生,到浴火重生、充满希望,解放前后的洛阳,历经层层蜕变。
黎明前的黑暗
根据《中共洛阳党史》《洛阳老城区志》记载,到1947年年底,洛阳全城人口不足10万,面积仅4.5平方公里,工业、商业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生了儿子是老蒋的,打下粮食是保长的。”这是当时民间普遍流传的一句民谚。为了支付越来越庞大的军费开支,国民党政府加重租税,抓紧掠夺,并从1947年年初开始武装抢征。据统计,洛阳县当时被国民党军抢掠的粮食有50万公斤以上,很多人靠吃树皮、草根充饥。城郊一户农民两年共收细粮290公斤,而仅10个月就要交出147.5公斤。老百姓常常是白天出外躲避,后半夜才敢回家睡觉。大多数农民是早晚两顿红薯汤,饥寒交迫。
到1948年2月,全市工业、商业户数比1946年分别下降65%、80%,而且全部处于停业、半停业状态。
到1948年年初,各私人银号纷纷迁走或关门,中央银行、交通银行、河南省银行等8家银行在洛阳老城设立的办事处及洛阳县银行、洛阳县合作金库等,均已歇业。
在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下,洛阳城乡社会秩序混乱,抢劫案、绑票案层出不穷。
人民政权开仓济民
从1946年到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地下党的工作是在中共豫西工作委员会领导下进行的。当时任洛阳县委书记的韩林领导洛阳乡村积极开展地下斗争。短短一个多月,东石罢、彭店寨、李村、刘富村、魏村等地下党支部和党员就组织地下武装200余人。
据不完全统计,洛阳地下党和进步群众在洛阳战役中为部队筹粮5000多公斤,协助部队搭浮桥、简易桥3座,派担架队千余人,为部队送情报、带路数十人次。第一次攻克洛阳后,洛阳县委组织人力、物力,帮助部队转运战利品。
3月12日,洛阳战役仍在进行中,中共洛阳市工作委员会即成立,下设城防司令部、市政府、民运指导委员会和秘书处。
13日,豫陕鄂行署任命杨少桥为洛阳市市长。当日,杨少桥即率领所属各机关人员入城,公布施政纲领,开仓救济市民。14日,仅西关、火车站两处就发放粮食7.5万公斤、盐2500多公斤;15日、16日,除继续发放粮食外,又给贫苦市民发放衣服、棉花。
解放军再克洛阳,杨少桥任洛阳市市长兼城防司令员,4月5日市民主政府即迁入市内办公。洛阳满目疮痍,燃眉之急是解决粮食问题。因城内存粮不多,市民主政府一面向群众宣传,一面到洛阳周围联系调粮。当时粮食紧缺,周围各县不可能提供更多的支援,只有向老根据地求援。太岳解放区决定大力支援洛阳,杨少桥几次带人往返孟津黄河渡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粮食运到了洛阳城。
洛阳人民迎来新生活
刚解放的洛阳也经历了阵痛期。一些反动势力蠢蠢欲动,地主、恶霸、各种会道门、土匪、流氓、小偷、毒贩等社会渣滓活动猖獗;有的暗中组织暴动、暗杀、破坏,有的从事抢劫、偷盗、贩毒,严重威胁社会秩序。
新生政权与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保卫了胜利果实,洛阳人民迎来了新生活。
杨少桥的文章《阳春三月忆花城》,反映出当时人民对新生活的好奇。老洛阳人好看戏。当时市民中纷纷传说“共产党反对看戏,看戏就是‘腐化’”,市民不敢进戏院,导致几家戏院都关了门。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市民主政府精选了一些内容健康的戏,出面连包几场,主要领导都去看戏,《新洛阳报》也公开报道。很快,几家戏院又都开张了,市民文化生活逐渐活跃起来。
剿匪反霸,减租减息,打击投机倒把,发展工商业,禁烟禁娼,废除奴化教育……在市民主政府的领导下,洛阳人民恢复生产、稳定物价,市区逐步稳定,还为前线提供了干部支援、粮款支援、军鞋军衣支援、修路支援等。(洛阳日报记者 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