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故城上空,驼铃悠悠;隋唐洛阳城前,脚印犹在。通过丝绸之路,罗马帝国和中原联系到一起,形成了繁荣贸易。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的繁盛始终和这条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紧紧相连。
汉魏故城上空,驼铃悠悠;隋唐洛阳城前,脚印犹在。通过丝绸之路,罗马帝国和中原联系到一起,形成了繁荣贸易。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的繁盛始终和这条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紧紧相连。走进洛阳博物馆,处处可以看到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印记,我们将透过三位珍贵的“见证者”,向您细细讲述那段历史。
来自遥远罗马帝国的玻璃瓶
“见证者”
来自遥远罗马帝国的玻璃瓶
背后故事:班超经营西域,连通两大帝国
昨日,《洛阳晚报》记者在洛阳博物馆汉魏展厅进门不远处看到,一个玻璃瓶静静陈列,它外表呈黄绿色,从口部到底部有一道道旋转的白色拉丝花纹,线条自然流畅。在周围陈列的很多展品中,小小的它并不显眼,然而它的背后是宏伟的历史画卷。
“中国古代不产玻璃,它应该来自罗马帝国。”洛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道出了它的非凡来历。
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统一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末,西汉建国。随后,两国日益强盛。虽然张骞出使西域,进行了“凿空”之旅,但东西这两大帝国始终没有建立直接联系,加之匈奴的滋扰,丝绸之路也时断时续。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率团从东汉的国都洛阳出发,出使西域各国。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他苦心经营,让中断已久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
再往后,甘英出使罗马但半途而返。公元100年,罗马安敦尼王朝派使节出访汉朝到达洛阳,向汉和帝送上礼物,汉和帝向使者颁授最高荣誉——紫绶金印,从此罗马与汉朝正式建交通商。
“没有班超经营西域,让丝绸之路畅通,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小小的玻璃瓶如何远行万里而来。”洛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这样感慨道。
唐代梵文石经幢
“见证者”
唐代梵文石经幢
背后故事:玄奘西游取经,留下许多传奇
巨大的体形,神秘的文字,在洛阳博物馆石刻展厅里,一件唐代的石经幢十分显眼。记者在现场看到,它呈八面体,七面刻有梵文,具体内容没有被释读出来,但是一千多年前,咱洛阳就出过一位精通梵文的大师,他就是玄奘——《西游记》里唐僧的原型。
东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后来他派人沿丝路迎回高僧和佛经,在洛阳城西修建了白马寺,佛法得以正式东传。之后的几百年里,佛教在中土开枝散叶,然而,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僧人和信众们,他们发现佛经的翻译可能不够准确。
到了唐朝,决心求法的玄奘毅然出发,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西。他穿过了一望无际的沙漠,翻越了白雪皑皑的葱岭,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这段传奇旅程后来被他记录在《大唐西域记》中,成为丝路沿线许多国家研究本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洛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丝路畅通以及唐朝兼容并包的风尚,除了佛教,还有许多外来宗教在洛阳留下印记。“起源于叙利亚的景教、起源于伊朗的祆教都在洛阳传播,洛阳博物馆收藏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还有这个梵文石经幢就是其中代表。”该负责人说道。
唐代三彩牵引胡俑
“见证者”
唐代三彩牵引胡俑
背后故事:一位唐朝远客长眠于龙门东山
不少市民可能知道,洛阳博物馆三彩展厅中有这样一件“网红”文物,他单手抬起、双目圆睁、面色严肃,不少观众拍了照之后,会在他嘴边贴上一句“你瞅啥”。这件三彩牵引胡俑也和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它是胡人形象,牵引动作又表明他旁边原本可能配有骆驼,这是典型的丝路场景。”洛阳博物馆工作人员说。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件器物的主人来自遥远的西域,死后却长眠在洛阳龙门的东山上,这是为什么呢?
唐朝时,西北边疆有一个邻国叫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安国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每年都要向突厥纳贡。突厥野心勃勃,屡屡骚扰唐朝地域。于是在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朝政府发动了平定突厥的战争。安国人早就不满突厥的统治,在首领率领下归附了唐朝政府,这位首领的儿子名叫安菩,也就是出土这件三彩器物墓葬的墓主。
安菩来到唐朝后在军中效力,他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定远将军。公元664年安菩去世,最初葬在长安,40年后,他的妻子何氏离世,儿子安金藏将父母合葬在洛阳龙门东山上,并陪葬了大量三彩品。
“他墓中出土的三彩器物非常具有西域特色,包括胡人、骆驼等形象。”洛阳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同时,墓中的另一些三彩器物又非常具有中原特点,温文尔雅的文官俑、端庄秀丽的仕女俑都彰显出礼仪之邦的大气。
安菩夫妇墓折射出唐朝兼容并蓄的精神,外国商人、学生云集于此,不断交流,一起生活,共同发展。(洛阳晚报记者 潘立阁 通讯员 胡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