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区数字化进程加快,传统“走家串户”的社区服务方式发生了变化。眼下,我市不少社区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网格微信群,线上沟通结合线下落实的方式,积极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
【微力量】
热心居民参与共建“便民网”
“也不是所有居民都加入了网格微信群。”王淑娟说,线下,她在她负责的网格里发展了一批志愿者,每个楼栋也发展了几名热心居民,组建了网格人员、志愿者、热心居民共同参与的蛛网式网格管理模式,眼下,她建立网格微信群就把这种模式搬上了网。
“咱网格有孤寡、独居老人,有的老人求助意识薄弱,请大家平时帮忙留意,如果发现老人有意外情况,请及时联系我或帮其呼叫求助。”
王淑娟每次在网格微信群里“求助”,都有热心居民、志愿者响应。她说,迅速、便捷的网络互动,成了传统社区服务方式的一种补充。
洛龙区宝龙社区主任李焕云对此深有体会,拿该社区第五网格的网格微信群来说,召开运动会、组织爱心捐赠、义务铲雪等,不用社区人员挨家挨户动员,就有热心居民在群里自发呼吁,大家线上集思广益、线下共同出力,热情高涨。
线下仍是基础,提升微服务重在完善机制
《洛阳晚报》记者从市综治办了解到,对社区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网格微信群等,该部门并没有明确的强制性规定,但从多维度与居民沟通的角度,提倡社区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加强社区网格信息化管理。
洛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副院长李华伟长期致力于社区管理研究,他认为要避免社区微信公众平台、网格微信群等流于形式,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完善的运营机制,整合社区资源优势,区分不同的人群,线上线下结合推行“微信+”服务,同时建立自我评价体系,明确“我的优势在哪儿”“我能提供哪些服务”“我提供的服务与社会其他资源有何不同”等。
在李华伟看来,线下活动,仍然是社区工作的基础,“微信+”服务虽在沟通效率、社区动员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不能脱离这个基础。
李华伟分析,社区传统的工作模式往往具有单向性,有时还会有“敲不开门、说不上话”的尴尬,并受服务时间等限制,相对来说,“微信+”服务可发挥全天候等优势,提升基础智能服务和人工应急服务,探索更大的服务空间。(洛阳晚报记者 肖姣姣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