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中国杂技艺术节上,多个经过创新的杂技节目陆续上演,为观众带来一场场杂技文化盛宴。业内人士表示,杂技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尝试,对我市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在本届中国杂技艺术节上,多个经过创新的杂技节目陆续上演,为观众带来一场场杂技文化盛宴。业内人士表示,杂技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尝试,对我市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创新促进杂技文化传承
在本届杂技艺术节期间,大型杂技剧《一品一三绝》以高超的艺术水准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异彩纷呈的视觉盛宴,让观众连连拍手称奇。
“杂技自古就是我国传统的艺术门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男女老少喜闻乐见。杂技之所以在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靠的不仅是杂技文化的传承,还有创新。”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国内部经理王强说,杂技文化传承的基础是对杂技整体技术的延续,并在延续中进行自我发挥和创新。
文化跨界融合便是创新之一。中国杂技团在节目编排中,将中西方文化、本土文化、古典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如在《一品一三绝》中,将杂技中的“对手顶”“转碟”等,融入芭蕾、钢琴、戏曲等文化元素,打破人们对杂技的传统看法,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传统与现代融合也是一种创新。武汉杂技艺术有限公司演员队队长刘军介绍,该公司推出的《飞轮炫技》节目,一方面将传统杂技蹦床与蹬人相结合,另一方面将现代感十足的摩天轮融入节目,取得可升降、旋转的视觉效果。
“杂技文化源远流长,创新是难点更是关键,现在国内各杂技团都将创新、研发作为重点,可见创新对杂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刘军说。
跨界融合助推文化创新
由山东省杂技团打造的杂技剧《因为爱》将于18日和19日晚在我市上演,该节目融入“百老汇元素”,充满异域风情的百老汇舞蹈和传统杂技同台表演,形式新颖,引人注目。
“跨界融合,是我市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建设中值得借鉴的经验之一。”市委市直工委书记来学斋说,这种融合,不仅是文化与各相关产业的融合,还是文化功能与经济功能的融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建议,可将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充分运用现代人的独特理念、新颖思维,深入发掘文化资源内涵,将传统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包装,打造更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为洛阳培育出更多的文化旅游新业态。
“文化也可与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刘军说,龙门石窟景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文物背后沉默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活化,让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展示,这就是很好的尝试。
让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近年,山东省杂技团打造的杂技剧《孔子》和《聊斋遗梦》以孔子和聊斋文化为题材,将山东传统文化以杂技的形式进行呈现,这两部杂技剧先后在国内及欧美市场上演,取得不错效果。
山东省杂技团《因为爱》巡演经理刘庆民说,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如何将丰厚的文化遗产展示给世人,就值得思考了。
“这就需要我们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让文化资源从书本中走出来。”来学斋建议,可借鉴国内著名的《又见敦煌》《又见平遥》等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将洛阳的传说、文化经典等用舞台剧、情景剧、影视、杂技等形式表现出来,让市民和游客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实在在看到、听到、触摸到。
来学斋说,位于伊滨区的司马村,是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生前著《资治通鉴》的地方,他在这里居住15年,成立书局并辟地为“独乐园”。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妇孺皆知,是一种智慧的象征。我市可借此打造‘智慧之村’‘司马光文化产业园’等,也可以此为题材,制作相关动漫节目等,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来学斋说。(洛阳日报记者 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