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19岁的河北学霸张鷟(zhuó)就考中了进士。他的文章通俗流畅,干货多,成色好,可国内学者并不待见他,但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读者非常喜欢其作品,常有出版商来洛阳坐等他的新书。在武周时,张鷟官至朝廷监察部部长。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19岁的河北学霸张鷟(zhuó)就考中了进士。他的文章通俗流畅,干货多,成色好,可国内学者并不待见他,但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读者非常喜欢其作品,常有出版商来洛阳坐等他的新书。在武周时,张鷟官至朝廷监察部部长。
《智囊》中有一则张鷟担任河南孟州警察局局长时,机智破案的智慧故事。
有一位来孟州的外地商人,他栓树上的驴缰绳断了,驴、鞍俱失。他自个儿满大街找了三天,还是找不到。看来是被人藏了,没办法,他只好求助县衙。张鷟接案以后,感到毛驴虽小,州誉事大,所以非常上心,进行拉网式排查。一时小小孟州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两天过后,奇迹出现了!驴被拴在州衙前面的槐树上。那商人接到认领通知后高兴极了,可到跟前一看,脸又哭丧下来!怎么了呢?原来驴是“净身回家”,那心爱的漆花鞍子并没有在驴背上!商人捂着头蹲在门口,心疼地连连念叨:“哎哟,那鞍子可是值五两银子啊!”
张鷟见状,呵呵一笑,拍拍他肩膀说:“起来吧!这个好办,我立马把鞍子给你找出来!”
张鷟有什么好法子呢?
张鷟让手下将笼头卸下来,让驴“自由行”,然后派人在后面跟着。那头驴慢悠悠地左拐右拐,很熟络地来到一所民房后面的马厩里,低头就嚼槽中的草料。跟踪而至的衙役们从屋里的草堆中,翻出了那商人的鞍子!
故事看似简单,可说出了一个大道理:人们往往重视现象,而忽略常识。现象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但蕴含其中的常识或者道理往往“至简”,若能窥透,便是智者。
治理国家,方式各异,有简有繁。下一期我们将讲述周公旦如何教子治国。敬请期待。(沙宇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