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和后人津津乐道,也让中国和世界叹为观止的,是武则天在洛阳修建了许多标志性建筑。在这些建筑中,排在首位的当数明堂。
天堂
明堂
让历史和后人津津乐道,也让中国和世界叹为观止的,是武则天在洛阳修建了许多标志性建筑。
在这些建筑中,排在首位的当数明堂。
在讲述明堂故事之前,我们先来搞清楚两个问题——
武则天为什么要将洛阳改为神都?
武则天修建神都城中的标志性建筑,有什么讲究?
“镇星之在太微”
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武则天在《改元光宅赦文》中这样解释:“镇星之在太微,已历年载,著土精之美应,表坤祚之元符,宜同感帝,以时荐享。又东都改为神都,宫名太初宫。”
解释引文中的一些名词:镇星,即土星;太微,即太微垣。中国古代为了区分天文星象,将星空划分成三垣二十八宿,太微垣是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之一。《晋书·天文志》曰:“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诸侯府也。”
简而言之,太微就是政府。
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如果土星的运行侵入太微垣所在的区域,昭示人间政府将由女子来执政。
回过头再看这段引文,唐高宗死后,天象上土星入侵太微垣,武则天认为,这是老天要她当皇帝,天意难违。
在哪儿当皇帝?洛阳。当时的天文学家认为,洛阳与天上的太微垣相对应,洛水横贯洛阳,则与天上的银河相对应。
你说这样一个地方,是不是执政的理想所在地,改为神都也理所当然?
你说神都的建设,是不是该有一些彰显天意的标志性建筑?
武则天的回答是“是”,她修建洛阳城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象天法地”。
人间也有“七天”
作为秦汉以来都城建设的指导理念,“象天法地”的意思就是建筑要和天象结合起来,体现“奉天承运”“天人合一”的神圣。
武则天是如何“象天法地”的?她先将洛阳改为神都,又将洛阳城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和龙门伊阙合在一起,更名为“七天”:
天阙伊阙。
天街即定鼎门大街,是连接皇城正门端门和外郭城正门定鼎门的御道,宽110米。现在的龙门大道宽90米。
天津桥洛水对应天上的银河,在洛水上架桥就是在天河上架桥,天河上的桥自然得叫天桥、天津桥。
天门应天门,宫城的正门,隋代时叫则天门,武则天执政的时候改为应天门。
天宫即明堂,武周时期的政治活动中心,洛阳宫城里最大的建筑,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
天堂位置在明堂北,高五层,站在第三层即可俯视明堂。
天枢全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矗立在皇城端门外天津桥头。
天上有“七天”,即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人间也有“七天”。人间的“七天”对应天上的“七天”,增添的不仅仅是神都的庄严、神圣,更有坐镇神都女皇的威严:“吾乃君权神授,替天执政,尔等应顺天认命,老老实实。”
该说明堂了。
从万象神宫到通天宫
你去明堂天堂景区参观过吗?景区内的明堂富丽堂皇,蔚然耸立。
现在的明堂是仿武周时期的明堂而建的,武周时期的明堂可比现在的明堂恢宏得多。
《资治通鉴》记载:“(垂拱四年)辛亥,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下施铁渠,为辟雍之象,号曰万象神宫。”
明堂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
明堂的高度近87米(唐代尺子有大小之分,建筑用大尺,1尺等于0.2958米),算算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层楼?
明堂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下层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象征十二时辰,上层象征二十四节气。
在造型和装饰上,明堂极尽奇巧和华丽,“圆盖”“九龙”“铁凤”“黄金”“铁渠”……仅是想象就让人瞠目结舌。
时任修文馆学士的刘允济在《明堂赋》中这样描述:“顺春秋之左右,法天地之圆方。成八风而统刑德,观四序而候炎凉。跨东西而作甸,掩二七以疏疆。下临星雨,傍控烟霜。翔军鶤(kūn)坠于层极,宛虹拖于游梁。昆山之玉楼偃蹇,曾何仿佛;沧海之银宫焕烂,安足翱翔?”
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正月十六日夜,醋意大发的薛怀义“密烧天堂,延及明堂”,一代奇观遂为灰烬。不久,“耻而讳之”的武则天下令重建明堂。
天册万岁二年(公元696年)三月,新明堂竣工,“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规模率小于旧。上施金涂铁凤,高二丈,后为大风所损,更为铜火珠,群龙捧之,号曰通天宫”。
建成后被毁,被毁后重建,是否在昭示明堂的命途多舛?是否在表明明堂之于武则天的重要?接下来,咱们就来梳理一下明堂的“前世今生”。(洛阳晚报记者 陈旭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