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的一个夏季傍晚,西京洛阳刚刚下了一场雨。退休在家的老宰相富弼,忧心忡忡地来到洛南邵雍的“安乐窝”,想找老朋友说说话。
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的一个夏季傍晚,西京洛阳刚刚下了一场雨。退休在家的老宰相富弼,忧心忡忡地来到洛南邵雍的“安乐窝”,想找老朋友说说话。
64岁的邵雍正在看书,见老友进门,忙起身相迎,请于中堂。邵雍见富弼脸色凝重,微微一笑,用手杖赶赶进门觅食的公鸡,说:“是不是觉得(吕)惠卿比(王)安石还厉害啊?”富弼一怔,心中暗叹邵雍洞若观火,点点头,说:“是的。”
这吕惠卿何许人也?
福建人吕惠卿跟对人了。他在最落魄的时候,得到王安石的赏识和提拔,后来成了王安石的左膀右臂,是推动变法的第二号人物,两个人情同师徒。熙宁七年初春,王安石被弹劾,宰相职务由吕惠卿接任。终于熬出头的吕惠卿,不仅继续推行王安石的变法政策,而且又增加了许多更为严厉的律条,朝野上下怨声载道。这也让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富弼等非常气愤。
邵雍端起茶盏,用杯盖掠去浮在水面上的茶叶,抬起头,缓缓说道:“不必担心,他害不得人了。”
富弼很诧异,侧转过身,问:“何以见得呢?”
邵雍说:“安石和惠卿的联合,说到底是权势和利益的结合。阴消阳长,合久必分,一旦权势和利益相对,两个人将反目成仇,哪有精力再去推行新法呢?”
果然没过多久,吕惠卿就公然反对王安石。为什么他要恩将仇报呢?
吕惠卿知道朝中一直有人在神宗面前嘀咕,想重新重用王安石。他担心若是哪天神宗耳根子一软,将王安石请回,势必会影响自己来之不易的地位,所以千方百计加以阻挠,甚至不惜在神宗面前打王安石的小报告。王、吕从此结了梁子。
结局是什么呢?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宋神宗下诏让王安石复职,十月,将吕惠卿贬出京城,降职为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的县长。
邵雍虽身居“安乐窝”,却知天下事,对人情世故的判断清晰准确。其实,在此之前,还有一个人也预判出了这个结局。这个人是谁呢?司马光。
司马光早在变法初期,就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虽然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可信中司马光还是给了对手一个忠告和两个预判:希望王安石要能听得进反面意见;其预判,一是王安石可能失去权势和地位,二是王安石失势以后,背叛他的可能就是以前顺从他、奉承他的身边人。
水总在流动,变法也是创新,这并没有错;借变革,趋势逐利,那就错了。借用一句古语与读者分享:“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成语“思竞洗冤”,是形容正直而细心的人。这里的思竞是一个人——武周时期的崔思竞。《智囊》里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下一期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替堂兄洗冤的,敬请关注。(沙宇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