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富弼是地道的洛阳人,80岁去世后埋葬在邙山脚下的史家屯。其墓志是由他的好哥们儿司马光撰写的,有7000多字。
北宋名相富弼是地道的洛阳人,80岁去世后埋葬在邙山脚下的史家屯。其墓志是由他的好哥们儿司马光撰写的,有7000多字。
富弼不仅提笔能文,且能躬身经务,是策划力与执行力都很强的人,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能独辟蹊径,创新求变。《智囊》里有一个富弼的经典故事。
公元1047年,“庆历新政”失败后,富弼被贬到山东青州。可他的“点儿”很背,就任不久便赶上黄河发大水,大量灾民流落到青州。
面对这样的状况,如果按以往“一级紧急预案”处理,只能将灾民聚拢到城里,安置在一个公共区域内,然后象征性地设粥棚放赈。但这样的处理方法会引发两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瘟疫和治安——许多灾民在瘟疫与争斗中死去。
洛阳人富弼是怎么做的呢?
富弼迅速打出了一套“七式组合拳”。
一是弄吃的。他动员有钱人捐一些粮食,加上国家粮库的储备,尽量多地保障供给,避免灾民为食争斗,解决了治安的后患。
二是找住的。他腾出十几处公房和私人闲置房,将灾民分别安置到不同的地方,并且要求靠近水源,便于粮食和柴火的供应,给难民提供基本生活条件。
三是选干的。他将候补、闲居在城里的官员,按照各自的资历,临时招聘,发给津贴,并重申他们的工作将被记录在案,根据表现择优录用和请功。这些人的工作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他们随即深入到灾民居住的地方,监督与调配粮、柴供应,还兼做灾民的心理疏导。
四是送温暖。他每隔五日,便派人拿些酒肉去悄悄慰劳这些志愿者,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一线抗洪救灾的工作中”。
五是给政策。凡是山林河泊里能够维持生计的物资,让灾民按需取用,不加限制。
六是防瘟疫。对死亡的灾民,政府统一设置公祭坑(丛冢)予以掩埋,不得分别安葬,避免疫病暴发和传染。
七是聚兵员。由于赈灾得当,不误农时,第二年麦熟季节,将粮食按照路途远近发放给这些返乡灾民。同时设立征兵站,对愿意参军入伍的青年,一律征召。对这样的政府,百姓感恩戴德,愿意为国效力,不多时,便充实了数以万计(相当于现在一个整编陆军师)的兵员。
富弼的赈灾措施一举多得——选干、救人、利民、防疫、招兵,一件件有条不紊,一样样功彪史册,为后世救灾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灾后,仁宗感慨万千,说啥要给富弼国家奖励。可富弼拒绝了,他说:“恤灾赈乏,臣之职也!”
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担当,这才是真正的爱国忠臣;从贫弱当中做出富强,这才是真正的治国高手!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凡事总有解法。下一期我们要为大家介绍一个西汉武帝时期发生在洛阳的故事,敬请关注。(沙宇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