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称帝时,山东人华歆(xīn)与王朗,都是显赫的“三公”之一——司徒和司空。《智囊》里的这则故事,发生在东汉灵帝末年,那时,他俩还是朝中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员。
一个人无论职位高低,生活贫富,最能看出其本性和智商的,往往表现在平时。
曹丕称帝时,山东人华歆(xīn)与王朗,都是显赫的“三公”之一——司徒和司空。《智囊》里的这则故事,发生在东汉灵帝末年,那时,他俩还是朝中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员。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至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狼烟四起。当时京城洛阳有“望气”(看风水)的人预言:京师会有大兵,两宫流血。一时人心惶惶,纷纷出城避难。
华歆与王朗眼看国破在即,前途无望,来不及辞职,便赶到洛河边租得一艘小船,准备顺水回到山东老家。正在这时,一个难民大汗淋漓跑过来,请求捎上他。华歆面露难色,摆摆手,不同意。旁边的王朗看不过去了,很仗义地说:“船虽小了点儿,但再上个把人还是没问题的,为什么难为他呢?”华歆见状,咽了口唾沫,也就不言语了。
看起来,华歆很自私,王朗很高尚。
小船刚要离岸,远远看见有一部分义军挥舞刀枪,呐喊着快速追过来,越来越近……王朗此时慌神了,一把抓住船工抵住岸边的竹竿,扭头急急地跟华歆说:“还是让他下去吧!”然后用手指指追兵。华歆紧皱眉头,说:“刚才不同意,就是因为怕遇上这个事!既然让人家上来了,怎么可以在这要命的时候扔掉他呢?!”边说边帮船工奋力撑船离岸,小船终于晃晃悠悠地走远了……
每个人都有人品,可人品的含金量是不同的。华歆此举,囊括了儒家君子的“三德”标准——仁、智、勇。危急关头信守承诺,不改初心,可谓仁义;深谋远虑,防患于未然,可谓智慧;救人于危难之间,即使身处险境也能坦然面对,可谓勇敢。相比之下,王朗嘴上光鲜漂亮,假仁假义,遇事轻诺寡信,原形毕露,其人品,就相去甚远。
因此,我们说品人,不是品人相貌的丑俊,服饰的贵贱,而是“人品”两字,从语言上品味俗雅,从做事上品评德庸。
洛阳谷水西有条3公里长的小河,那是二十四孝里“卧冰求鲤”的发生地——王祥河。下一期故事的主人翁就是王祥的异母弟弟——王览。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将介绍给读者一个聪明又有爱心的王览。(沙宇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