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工作中使用的探铲,俗称洛阳铲,是中国考古界最具本土色彩和传奇特质的工具。
田野考古工作中使用的探铲,俗称洛阳铲,是中国考古界最具本土色彩和传奇特质的工具。
据现有资料,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探铲在洛阳地区率先出现,所以被称为洛阳铲。考古学在中国传播之后,洛阳铲逐渐进入考古领域,最终成为考古利器。
洛阳铲:旧时代的盗墓工具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外国人搜刮中国古物之风盛行,洛阳近代古墓盗掘活动也渐渐兴起,触发事件是陇海铁路的修建。1904年10月和1913年5月,陇海铁路洛阳至开封段、洛阳至观音堂段分别开工建设。铁路通过古墓集中的邙山南麓,施工期间毁坏了一批古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外籍铁路职员竞相收购并偷运出境,其优厚利润又刺激了盗墓活动。民国时期,洛阳乡民对于地下古物由偶然发现转为多方搜寻与盗掘,以军阀混战和日伪时期最甚,到洛阳解放终结,造成很多文物流失。曾在洛阳古玩店做过学徒的吴圭洁老先生回忆说:“(盗墓活动)以正北和东北部马坡、北窑、塔湾、金村及邙山一带为最。”洛阳盗墓事件是民国年间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到洛阳考察,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记录,很多记录都提及一种全新的盗墓工具。
根据这些记录,洛阳铲应当出现在1917年到1928年。20世纪80年代,文物工作者曾进行调查访问,洛阳老探工众口一词:洛阳铲出现时间是1923年前后。可见,洛阳铲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说法是比较可靠的。
洛阳铲:新时代的考古利器
20世纪20年代以后,以洛阳铲为代表的古墓勘探技术飞跃发展,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成熟。这种成熟体现在工具的改进、对古墓的认知及技术的普及等方面。以洛阳铲为代表的古墓勘探技术,和当代的探铲考古勘探技术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没有资料提取与记录。对洛阳铲而言,斩断与盗墓的关联、促其与考古事业融合,完善技术流程,提高技术水准,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正能量的技术,只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成。
洛阳铲,近代盗墓活动的产物,新中国田野考古的利器。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劳,应该归功于新的政权和新的时代。进入21世纪,洛阳铲的勘探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03年开始的“洛阳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探”项目中就大量应用了考古勘探技术。洛阳邙山陵墓群是全国著名的大遗址,有很多古墓。考古人员利用洛阳铲高效便捷、经济适用、科学准确的特点,对洛阳铲的勘探技术加以提升,采用了对古墓、古遗址进行精细钻探的方法来代替考古发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考古发掘、保护了地下遗址,也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厘清了许多帝陵的墓葬形制和陵园的布局结构。在实际工作中,洛阳铲可以穿透深达30米的墓葬,可谓下及黄泉探究古代之秘密。
一些著名的墓葬和遗址,如曹休墓、朱仓东汉帝陵陵园遗址都是通过洛阳铲钻探发现的。同一时期国内的许多大遗址,也都大规模地使用了洛阳铲进行考古调查勘探,例如陕西西安西汉陵墓、唐代陵墓,江苏扬州的隋唐城遗址,内蒙古自治区的辽上京遗址等。
1972年9月,著名考古学家、后来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的夏鼐先生,应邀率领中国考古代表团赴阿尔巴尼亚参加学术会议,出发前特地请洛阳的师傅打造了一把精致的洛阳铲,作为礼物赠给了邀请方。洛阳铲在国际考古界的影响,由此越来越大。
如今,多种类型、多种功能的洛阳铲配合着现代勘探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继续贡献着力量。(方文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