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筒,俗称官帽筒,出现在清嘉庆年间,是官员上朝之前休息时放置顶戴花翎用的。由于它具有实用性和陈设性,清末以后,逐步演变为普通人家的摆件,成为女子出嫁时的必备陪嫁品。
名称:粉彩富贵白头图帽筒年代:清代拾宝地:伊川县
名称:粉彩百忍图帽筒年代:民国时期拾宝地:老城区
名称:粉彩孟母三迁图帽筒年代:民国时期拾宝地:洛龙区
上期,我们介绍了旧时女子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嫁妆瓶,这期我们说说另一种陪嫁品——帽筒。
帽筒,俗称官帽筒,出现在清嘉庆年间,是官员上朝之前休息时放置顶戴花翎用的。由于它具有实用性和陈设性,清末以后,逐步演变为普通人家的摆件,成为女子出嫁时的必备陪嫁品。
帽筒直口、中空,品种繁多,图案精美,反映了当时的民风,常见纹饰有人物、山水、花鸟等。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的粉彩百忍图帽筒。
相传唐代潞州有一个99岁的老翁叫张百忍,人称张公。他心胸宽广,为人处世总是“忍”字当头。
有一年,张公的孙子娶媳妇,家里突然来了个道士,道士非要和新娘子入洞房。张公十分为难,想自己一生中已忍了99次,难道这次就不能忍了吗?于是,他劝孙子同意那个道士和新娘子入洞房。
道士进了洞房,啥也不做,只是唱歌:“看得破,忍得过,心胸宽……”他就这样唱到五更天,突然倒地死去,头上盖了一块红绸巾。张公掀开红绸巾,发现下面全是金子。
张百忍的故事流传至今。故事显然是杜撰的,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洛阳晚报记者 刘婷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