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约公元661年—公元702年),字伯玉,今四川射洪县人,24岁时赴洛阳应试,中进士。他几次向武则天上疏陈述政事,受武赞赏,即步入仕途,并移居洛阳。他忠肝义胆,性格刚直,后被迫害死于故里。他是开唐代新诗风的旗手,追求诗的风骨,强调诗的美感,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陈子昂(约公元661年—公元702年),字伯玉,今四川射洪县人,24岁时赴洛阳应试,中进士。他几次向武则天上疏陈述政事,受武赞赏,即步入仕途,并移居洛阳。他忠肝义胆,性格刚直,后被迫害死于故里。他是开唐代新诗风的旗手,追求诗的风骨,强调诗的美感,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忠肝义胆 思虑周严
青少年时,陈子昂家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他刻苦读书,着力上进。中进士后恰逢唐高宗李治去世,陈子昂上疏武则天,力陈唐高宗不应葬在关中,而应葬于洛阳,洋洋洒洒写了两千多字。文中说,陕西关中多旱,而洛阳水量丰盈,“北对嵩、邙,西望汝海”,自古帝王皆选为吉宅;又说“洛口积天下之粟,国家之资,斯为大矣”。武则天本钟情洛阳,但李治陵寝早在长安西北修成,无法改变。不过,能得一知音,武则天焉能不欣喜?
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武则天想征伐吐蕃,先由雅州(今四川雅安)进攻羌人。陈子昂上书谏阻,道:“臣闻乱生必由怨起,雅之边羌,自国初以来,未尝一日为盗,今一旦无罪受戮,其怨必甚。”他认为应当“计大而不计小,务德而不务刑,图其安则思其危,谋其利则虑其害”。武则天看后大喜,就召见陈子昂,赞美他思虑周严、忠肝义胆,并称赞他文采飞扬,是一代才子,于是任命他为秘书省正字(起草公文的官职),后又升至右拾遗(谏官)。
从军边塞 以诗抒怀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子昂请求随乔知之出征西北。被批准后,他扬鞭疆场,奋勇争先,深受将士赞扬,得胜后回到神都洛阳。后来,他又随武攸宣征讨契丹。武攸宣是武氏宗室,他倚仗武皇的权势,肆意乱为。他本不懂军事,却不听陈子昂的忠告。有道是“骄兵必败”“穷寇莫追”,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挥师强攻,敌军诈败,他又穷追不舍,结果中了埋伏,损兵折将。陈子昂提出意见,他又严厉斥责。陈子昂为此写诗一首:“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战败后,他伤心至极,登上蓟北城楼,不禁神伤落泪,写下流芳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写出天地无穷、人生有限,从中可以看出陈子昂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这种悲哀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流露出抚剑四望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杜甫对此深为理解,他写诗云,“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对陈子昂的人品予以肯定。
陈子昂不甘屈于人下,回洛阳后即辞官回四川老家。而家乡的县官,为讨好武氏宗亲,竟无故将其关押。陈子昂最后冤死狱中。
诗开新风 流芳千古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初期的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他认为汉魏风骨已丧失殆尽,诗言而无物,无病呻吟,追求辞藻华丽;文讲对仗,讲典故,内容空洞。他提出诗歌应继承《诗经》的风雅传统,具有思想性、艺术性。他的《感遇诗》三十二首可作证明。他提出诗应有风骨,要有个性风采,要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划清了界限。他还认为诗歌应具有“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美学风貌。
陈子昂是位做人光明磊落,做事果断刚烈,诗文传千古的一代杰出人才。(朱宏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