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恺(公元555—612年),字安乐,北周长安县人,长期居住在洛阳。
宇文恺(公元555—612年),字安乐,北周长安县人,长期居住在洛阳。他出身贵族家庭,幼年好读书,善于写文章,尤其“多伎艺”(《隋书》),是长安城、洛阳城及引渭水入黄河的杰出设计师和建筑师,著有《东都图记》二十卷,《明堂图议》二卷,《释疑》一卷,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建筑学家。
贵族出身
宇文恺本是鲜卑族人。他父亲宇文贵任北周大司马,封许国公,其兄宇文忻任隋朝大将军。北周时,他以贵族功臣之子的身份,三岁时就被授予伯爵位,七岁时加封安平郡公,食邑2000户。
宇于恺的兄弟个个练习骑射,英姿飒爽,唯独他酷爱经史,钻研技艺,特别喜爱建筑学。他广泛阅读从春秋至北魏建筑方面的书籍,尤其对东汉时的洛阳城池、孝文帝时营建的洛阳城兴趣特浓,但不幸灾祸降临,他哥哥宇文忻犯了大罪,按刑律判全家抄斩,宇文恺也在被杀之列,好在隋文帝惜才爱才,赦免了他。家族的兴盛与衰落,他都经历过,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
宇文恺被赦免后,由于他才华出众,被任命为修建皇室宗庙的副总监,名为副总监实乃做总监的工作。他不仅精心设计并营造隋朝新都大兴城(位于长安旧城),也营建了洛阳城。
营建洛城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认为洛阳最适合作为帝王之都,决意迁都洛阳,便下诏令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负责此项工作的总规划师、设计师是宇文恺。宇文恺的天才在这项浩大的工程中得到展示,创中国古代建都城的典范。
杨广好大喜功,贪图豪华,不惜民力,宇文恺深刻理解皇帝的性格与用意,于是在图纸设计、建筑用料、施工期限等方面都求最好,耗时也最短。他设计的东都洛阳城,位于汉魏洛阳城西二十里,在今瀍河向西一带,北依邙山,南对龙门,洛水在城之中,外城周长七十余里。“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城内有纵横大街10条,103个里坊,3个商贸市场。洛河之北为政治中心,洛河之南为商业和居民居住区。后来,武则天迁都洛阳,称为神都,对其稍加修治,但规模仍没超过宇文恺修建的洛阳城。
大功大过
后来,宇文恺又奉命在洛阳西部大建上林西苑,简称西苑。这是一座以游乐、观赏为目的的“公园”。西苑周长200里。挖土筑山,下自成湖,在湖内造海,周长十余里。海中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高出水面百余尺,亭台楼阁,建于山上。北有龙鳞渠注入海内,沿渠建十六座院落,院落之门都临渠或面海,亭榭楼馆极为华丽;又引洛河水入西苑,于苑内上阳宫之南筑斜堤令水向东北流淌,水流九折,形如偃月,称为月陂。此工程所需的巨型建筑木料,均从湘西及云贵地区运来,用民工200万,死伤无数,不足一年即完成。
宇文恺又奉杨广之命,在今宜阳修了一座行宫——显仁宫。该宫北跨洛河,南接皂涧,依山傍水,风光旖旎,为炀帝避暑之所。
作为建筑大师,宇文恺的才华足以彪炳史册,其所著之《东都图记》等书,为后代建筑学者所参阅,且隋东都之原貌尽在其中。后炀帝率群臣北去突厥,为接见突厥可汗,宇文恺为之修建了可容三千多人的帐篷。就此而论,宇文恺为求皇帝欢心,而不惜国力民工,其过失也十分明显。这一切同他幼年及少年的遭遇密不可分。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宇文恺死于工部尚书任上,时年57岁。(朱宏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