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被称为古城的地方,都有说不完的历史。洛阳古城更不例外,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规划鸟瞰图
文物现状:古迹遗存凋敝不堪保护开发迫在眉睫
与生活设施缺失并存的是,大量文物被破坏、侵蚀。
“这里的每一平方米土地上都有故事,曹操点将台,存放关公首级的妥灵宫,武则天做礼拜的安国寺、狄仁杰办公的府邸……但这些都被周围不和谐的建筑淹没,还有的被占用、被侵蚀,几乎所有现存的文物景点都是危房。”说起这些,原居住在这里的张大爷感到遗憾。他说,一些居民从古城搬迁之后,不少文物贩子前来偷砖揭瓦,文物损毁日益严重。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古城留下的文化遗迹将越来越少!
走进清代民居董家大院,古旧的木头大门斑斑驳驳,两个生锈铁环挂在上面,厚重破旧中显示着历史的沧桑。推门而入,迎面一株百年老藤葡萄树盘根错节,老藤下的三彩马提示来者--这里是洛阳。
走进第二出院落,一个变异的四合院呈现于眼前。之所以“变异”,是因为一些人家在老房子的一侧又加盖了许多简易房,简易房及堆放的杂物遮盖了院子的旧貌,东西两侧砖木结构的两层绣楼,主体部分已倒塌,透过硕大的裂缝可以看到旧时砖花镶嵌的痕迹。
古城骄傲地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府文庙和安国寺、河南府城隍庙、文峰塔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这些文物遗址要么被周边杂乱无章的建筑掩盖,要么被占用、被侵蚀,杂草丛生;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大院多为居民占用,大量新建、翻建的建筑分化着院落格局,建筑形态已被破坏;几十处具有文物价值的明清建筑,更是散落在破败的民居之中,有的已是残垣断壁,危在旦夕。一名外地游客感叹:“老城街区内的私家大院经年失修,就连最具代表性的文峰塔,三面都被破旧建筑包围,想给文峰塔照个全身照的地方都找不到。”
历史悠久的洛阳老城,留下了四海闻名的文化古迹,也留下了成片连街的破烂瓦房、大杂院,“登高远眺,只见棚户不见古城。”居民并未切实享受到身居古城的优越性和地缘优势带来的发展机遇。这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明珠蒙垢,难以向世人展现其耀眼的光辉。
规划方案:遵循历史原真性传承帝都文化脉络
“老城区是洛阳在多个历史时期城址叠加的区域,是洛阳城市文化传承至今的核心载体,但现在却成为市区面积最大、条件最差的棚户区,古城保护与整治刻不容缓。”洛阳市老城区主要负责人说。“乐居生活”和“文化传承”成了老城区居民最大的愿望。
2010年,以老城东南隅、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体的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被提上议事日程。经过3年修改和完善,古城保护和整治的相关规划已获得国家级专家委员会和省住建厅评审通过。
根据规划,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占地面积1360亩,以“一环、两轴、三片、八节点”为总体布局,以明清建筑风格为基调,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经济发展带,使其成为既具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又具有现代气息和浓郁特色的城市新地标。
“一环”:即城墙遗址-城河文化公园。在清理整治城墙遗址,恢复东、南城门,梳理城河景观的基础上形成环城文化公园,使其成为展示宋金到明清时期洛阳老城历史文化的地标。
“两轴”:即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形成的传统文化轴与休闲商业文化轴,在强化传统商业文化功能的同时突出老城自隋唐以来的历史文脉,形成开放性的带状博物馆群。
“三片”:即以文庙-鼓楼-妥灵宫-玉虚观建筑群及遗址公园为中心,形成以儒学思想、祭祀文化、地方文艺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片区;以城隍庙-西大街传统商业群落-公园巷民国建筑群为中心,形成以民俗展示、商业文化和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的传统商业片区;以安国寺-察院建筑群为中心,形成反映佛教及官学传统的文化片区。
“八节点”:即丽景门民俗文化节点、西南角楼-工业遗产节点、安国寺-南门公园节点、文峰塔文化景观公园节点、柳林街民俗博物馆群节点、东门历史公园节点、唐宣仁门遗址公园-十字街广场节点、北宋衙署花园遗址公园节点。
老城区主要负责人坦言,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将严格遵循历史原真性原则,对古城进行全面细致的抢救性保护,保持古街区风貌的完整性。同时,全面更新基础设施,优化布局结构,使之成为既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又有现代气息和浓郁特色的洛阳城市地标,展现给市民和游客一座千年帝都的“现实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