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被称为古城的地方,都有说不完的历史。洛阳古城更不例外,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文庙设计效果图
民生改善:求实用情惠民优先实现群众“乐居”渴望
在古城区域,“拆迁拆迁,一步登天”的俚语乡音,表达着他们对“乐居”的强烈渴望。
“古城保护与整治,重点在民生,核心在为民。”老城区古改办主任王延生说,项目规划区1360亩范围内,涉及居民9000余户2万多人。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最大规模的古城保护与整治工程的核心与关键。
在群众最为关心的搬迁安置方面,老城区用足用活政策上限,确保群众合法利益不受损失。补偿安置方案办法公平、标准合理、立足于求实用情、惠民优先。
“听说有搬迁规划的时候,我们就盼望着能早点落实,然后置换房子或者用赔偿款买一套新房都可以,让婆婆晚年也享享清福。”居住在西大街的郭女士,今年69岁,平常要照顾年过九旬的婆婆。她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充满期待。
为让群众吃透政策,工作人员利用流动宣传车把相关信息传达到各家各户,并注册微信公共平台,开通QQ群,随时和居民互动;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各种顾虑和难题;丈量工作坚持用数字说话,绝不含糊,不搞特殊。
考虑到居民对古城的深厚感情,老城区以安置好群众为根本立足点,将全区最好的临河地段作为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的安置用地,就近安置被征迁居民。在配套设施上,安置社区内暖气、燃气、地下停车场、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周边交通十分便利。
如今,古城居民周丽用补偿款,购置的新房,一家其乐融融。用她的话说,今天幸福生活就是“搬出来的”
10岁那年,周丽跟随母亲离开东北老家,千里迢迢来洛与父亲团聚,并定居下来。那次搬迁,是为了支援洛阳的工业建设。周丽在洛阳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后来成了老城人……
去年9月,周丽和家人离开生活了30多年的老城的旧房,在瀍河边上置办一套三居室安顿下来。这次搬迁,是为了支持古城整治与保护。光阴似箭。在搬入新房的一年多时间里,周丽的儿子结婚、孙女降生,一家人其乐融融……
“过去搬是国家建设需要,现在搬是古城整治需要。哪有小利益不服从大利益的!”周丽快人快语,骨子里透着东北人的直爽和干练。在周丽看来,搬迁不是坏事,“这次搬迁政策好,补偿很到位,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阳光透过窗子,暖暖地洒在新房的地板上,洒在客厅摆满水果的果盘上,也洒在周丽幸福的脸上。坐在软软的沙发上,对比今昔,周丽忍不住抹眼泪……
古城提升:大师策划保护先行讲述帝都传奇故事
古城历史文化街区是洛阳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也是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文化示范区的独特资源。
翻开古城项目顾问名单,文保和建筑领域的大师汇聚如云,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畅、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绍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何玉如……如今,专家顾问团的建筑大师们已经陆续召开多次专家评审会,齐聚一堂为行进中的古城项目把脉问诊。
为了防止整治带来的二次破坏。征迁伊始,洛阳市除了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国家文物法》相关规定严格保护,还专门组织人员对项目区进行细致的摸底调查,将现存文物、74个民宅在内的300余处基地面积约7100平方米的老建筑一一明确、登记造册;已征收历史建筑分5级实施挂牌管理,注明建筑名称、保护等级、责任单位、责任人,并成立20余人队伍专人看管、巡逻。
在正在紧张施工的项目一期201亩核心区工地,记者看到已经拆迁完毕的废墟之上,唯有古树、老宅、断壁残墙被完整保存,格外显眼。“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将突出对文化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古城的街巷、古树、历史建筑等细微之处,也将被重点考虑。”王延生告诉记者,“古城保护与整治将遵循历史原真性,整个城市的风貌、韵味、尺度、肌理,都被原封不动的传承下来,打造一座充分展现千年古都历史文化的‘现实之城’。”
目前,历时3年规划,投资额达85亿元的洛阳古城整治与保护项目一期工程已于去年10月动工建设,计划今年10月竣工。届时,洛阳老城将再现古色古香的千年风韵,最大限度实现“民生改善与资源保护深度融合,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共同繁荣,文化福祉融入百姓家园”,让老城居民真正享受古城保护与整治带来的民生改善和地缘优势形成的发展机遇。
古城是洛阳的传统商贸区,自古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而今,随着保护与整治释放的“历史传承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共同繁荣,文化福祉融入百姓家园”的巨大红利,一个文化厚重、民居和谐的“新古城”将破茧重生,继续讲述这座帝都圣城的传奇故事……(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