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城遗留不少古井,除四眼井外,位于东南隅的太子井也很有名。太子井,传说最早是一名太子开凿的。这个太子,名叫周最,他是东周王朝最后一位国君周赧(nǎn)王之子,也是鬼谷子的优秀弟子之一。
太子井 聂剑帆 画
洛阳老城遗留不少古井,除四眼井外,位于东南隅的太子井也很有名。太子井,传说最早是一名太子开凿的。这个太子,名叫周最,他是东周王朝最后一位国君周赧(nǎn)王之子,也是鬼谷子的优秀弟子之一。当时,秦灭周的形势已不可逆转。周最通过一系列成功的外交活动,使周王朝延续了数十年。
1、周最礼遇孟尝君
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齐湣(mǐn)王成为齐国国君,免去了孟尝君田文的宰相职务。秦国国君秦昭王,将孟尝君诱骗到秦国,软禁起来。
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秋,孟尝君逃出秦国,到达洛邑,要求朝拜周天子。周赧王本来不予理会,但刚从云梦山回来的王子最(周最),劝周赧王以上卿之礼接待孟尝君,赧王从之。
行觐见之礼后,周最代表周赧王举行国宴,款待孟尝君一行。周最对孟尝君说:“秦,乃虎狼之国,暴秦不亡,天下不宁。我愿随您到齐国,劝说齐王恢复您的职务,然后伐秦雪耻!”周最随孟尝君入齐,成功说服齐王,仍让孟尝君为相。齐王同时任命周最为外相,联络韩、魏,共谋伐秦大业。
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初,孟尝君率齐、韩、魏三国联军伐秦,攻破函谷关。秦国向联军求和,以归还占领的韩、魏两国土地为条件,要求三国退兵。周最劝孟尝君说,咸阳旦夕可破,假如退兵,将永远丧失灭秦的机会。但是孟尝君不听,同意与秦议和。
秦军在三国退军之后,兵出函谷,攻占韩国宜阳(今宜阳韩城)、新城(今伊川西南)两地。
2、传诏书联兵伐秦
秦国占领新城后,由于忌惮齐国,未敢进一步向东扩张,把瓦解齐、韩、魏联盟作为外交战略。于是,反复派使者游说齐王,要求与齐国结盟,由于周最阻挠而未果。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初,秦国用重金买通了齐国奸臣祝弗,让秦国间谍吕礼担任了齐国外相。齐、秦签订了互不攻伐盟约,齐、韩、魏联盟瓦解。周最被免职后,到达魏国,被任命为外相。
秦国立即把战略目标锁定为“灭周亡韩破魏”,秦昭王到达宜阳,宣布以宜阳为别都,集合精兵50万,驻扎于新城至宜阳一线。秦昭王致函周天子,让其投降。
周赧王立即派使者将周最召回洛邑,问计于他。周最对周天子说:“八百年的江山社稷焉能拱手让人?”周赧王于是发布诏谕,以周最为使者,命韩、魏两国联合抗秦。
韩、魏两国立即派兵进入周王城,周赧王整合周、韩、魏三国之兵共24万在王城誓师,拜韩国大将公孙喜为帅,决定与秦军决战。同时,派周最出使齐国,请求齐国发兵救周。
当年三月,秦将白起率50万秦军,与三国联军会战于伊阙南,联军虽少但士气高昂,秦军无法迅速取胜。会战共持续了五天五夜,联军24万全部阵亡,秦军亦死伤大半。
3、周最游说秦昭王
周最并未直接去齐国,而是到了燕国,见到了任燕国相国的苏秦,他是周最的师兄,是鬼谷子的另一门徒。苏秦立即随周最到达齐国,揭露了祝弗、吕礼的阴谋,二人被免职。苏秦、周最开始进行六国合纵灭秦的艰难工作,故在伊阙之战中,周王室虽然战败,但并未灭亡。
苏秦、周最一度联合六国伐秦,迫使秦与各国讲和,暂时中止扩张。秦国认识到,在六国中,齐、楚最强,必须将其各个击破。
于是,在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秦国以齐国灭掉宋国为借口,联合燕、赵、韩、魏,发动灭齐战争,齐国几近亡国,从此一蹶不振。
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军攻入楚国,夺取其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国几近灭亡。
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秦军兵临洛邑,欲一举灭周。周最出使秦国,到达秦国别都宜阳,对秦昭王说:“为君王的国家考虑,不能进攻周王室,如果进攻周王室,即使得到珍奇、宝物、土地等也于贵国无益,您却得到了讨伐天子的恶名,将会为诸侯所唾弃。如果诸侯唾弃了秦国,就必然重新合纵,秦国就会处于孤立的地位,自然不能向他们发号施令,您统一天下的梦想将难以实现。”他成功说服秦王取消攻周计划。
4、周太子客死楚国
在周赧王的众多儿子中,以周最的才能最高,众大臣都提出立周最为太子。
司寇布对周赧王说:“在众王子中,没有比周最更仁慧的了,当此乱世,立贤不立长,应该诏谕天下,宣布立周最为太子。”周赧王从之。
然而,历史的大潮无法扭转,周王朝和六国终于未能摆脱亡国的命运。
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均在今登封境内)。周赧王非常恐惧,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数十万秦军,迅速出动,将周军尽数捕杀。周朝灭亡,周赧王驾崩。秦军追捕周最,周最带王族逃到楚国,参加了楚国的抗秦战争,最后卒于楚国。
周最是东周末年的风云人物,是当时最伟大的外交家,在《战国策》中,记述周最事迹的篇章多达21篇。洛阳周山有周谷,传说是周最的封地。洛阳老城太子井,传说是周最开凿的,这里是周最故里所在地。该井目前仍有泉水,相关部门将采取措施对其保护,供游人参观。(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