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马因善奔跑、能负重,成为古人征战疆场、行以代步不可或缺的伙伴。
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马因善奔跑、能负重,成为古人征战疆场、行以代步不可或缺的伙伴。所以,自古中国就形成了爱马、颂马的独特民俗文化。在洛阳博物馆中,珍藏有一套彩绘驯马陶俑和抬腿马,两者“对立统一”的神态,形象再现了唐人驯马的生动场景。
1、马政兴衰关乎国家命运
在冷兵器时代,交战双方拥有马匹的数量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因此,马政的兴衰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标志。
马政是朝廷对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秦始皇兵马俑坑内的大量战车和骑兵俑,就是秦国强大军队的缩影。西汉时期,汉武帝曾西征求马,才得以拓展疆土。因此,马对国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马更加受到重视。据记载,在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高宗麟德年间的约四十年时间里,全国马匹总数由不及万匹发展到70多万匹。
一生戎马倥偬的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对战马用情至深。其中,最有名的是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什伐赤和拳毛驹,这六匹战马都在李世民开辟大唐基业的重要战役中立有赫赫战功。
李世民称帝后,不忘这六匹名马拼杀疆场的贡献。当文德皇后病故埋葬于昭陵时,唐太宗下令大画家阎立本为这六匹名马画像,并镌刻于昭陵祭坛之上,成为赫赫有名的“昭陵六骏”。
2、传神再现唐人驯马场景
在唐三彩陶器中,马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我市一座唐墓中,出土一套彩绘驯马陶俑,由驯马陶俑和三彩马各一件组成。两者造型构思精巧、神采饱满,成为唐三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我们看到,三彩马鞍鞯(ān jiān马鞍和马鞍下面的垫子)配饰保存完好,通身饰以朱彩,虽马身彩绘颜料有所脱落,但纹饰依旧清晰可见。骏马的躯体非常匀称,肌肉丰满,筋骨分明,显得十分矫健。特别是,马颈高扬,马头内勾,张口嘶鸣,浑身肌肉紧绷,作欲挣脱缰绳状的形象令人惊讶。这也说明唐代工匠对马的刻画和拿捏十分到位。
陶马旁边的驯马师,头戴幞头(fú tóu,古时男子束发的头巾),上身着一件窄袖圆领衫,衣袖挽至肘部,下身穿一条开裆长裤,足蹬尖靴,两腿叉开,双肩平张,身体前倾,右手牵着缰绳的手腕暗中蓄力,暴起条条青筋。驯马师瞠目咬唇,目光严肃,俨然一副呵斥马的样子,神情极为投入。
文物专家称,在双方有对峙又有呼应的关系之中,既有人与马的较量,又有马与人神态的交流,让人体会到一种静与动的美妙结合,反映古代工匠非凡的艺术创造力。(记者 白云飞 见习记者 张宁 文/图)
相关链接
三国名马
自古英雄配宝马。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宝马也纷纷涌现。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吕布坐骑“赤兔”,时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国演义》对赤兔马赞誉有加,称其“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还有刘备的坐骑“的卢”,的卢马曾救刘备于危难之中,而南宋词人辛弃疾一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也让的卢马名噪一时;而曹操的坐骑“绝影”,顾名思义跑起来快得连影子也跟不上。 (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