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际,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欧美发达国家都将其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看国内,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地方转变发展方式的抓手,相继有20多个省(区、市)将其作为支柱产业。
旅游,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随着大众化旅游消费时代的到来,旅游业进入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期。
看国际,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欧美发达国家都将其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看国内,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地方转变发展方式的抓手,相继有20多个省(区、市)将其作为支柱产业。
旅游业发展的快车在奔驰,有着深厚文化积淀、丰富自然资源的洛阳岂能错过?
善弈者谋势。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突出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融合带动作用,加快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
翻开洛阳画卷,文化积淀深厚。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蜚声中外,牡丹文化节香飘四方。
翻开洛阳画卷,物华天宝满目。全市境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6处。
翻开洛阳画卷,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拥有3个自然保护区、18个森林公园、6个地质公园、6个水利风景区……
过去一年,洛阳旅游产业不断展现向上生长的力量——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经过实地考察,最终确认龙门石窟景区为世界旅游组织在河南的旅游观测点,标志着洛阳旅游已被纳入世界旅游组织的观察、监测、评价体系;
我市国家级旅游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通过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验收,洛阳旅游步入“国标”时代;
2013年,洛阳接待游客8608.05万人次,同比增10.75%,旅游总收入485.02亿元,同比增长20.43%,我市成功入选中国“十大最具特色休闲城市”……
但不可否认,洛阳旅游业的发展,与自身的资源禀赋、老百姓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有说头,没看头”的困惑仍在,“标兵渐远、追兵已近”的格局依旧。
若不奋起直追,洛阳有可能从一个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城市,变成西安、郑州、武汉等周边城市的一个景点。
洛阳旅游,百尺竿头须更进一步!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谋划洛阳旅游更大发展,我们要加快产业升级,补齐短板。
着力做好规划、加强考评。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融合带动作用,建立科学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考评体系。
着力彰显特色、打造精品。全面提升龙门石窟等重点旅游景区,启动建设中原影视文化产业园、白云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加快推进老君山旅游休闲度假区、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打造核心文化旅游品牌。
着力完善功能、便捷交通。加快完善路网、航线,加快建设航空、高铁、城轨、地铁、公交以及水上运输等共同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全市联网、内外贯通、快速链接、便捷顺畅。
着力深度融合、延伸链条。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文物、娱乐、科技、体育、农林、工业、商贸、会展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抓好休闲农业、文化产业、商贸旅游和休闲娱乐业等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着力打造产品、促进消费。通过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扩大基础消费,打造更具吸引力、更具洛阳本地特色的休闲项目品牌和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二次消费,积极培育高端消费,推动洛阳旅游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着力理顺体制、搞活机制。以洛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成立为契机,以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着力健全体系,优化服务。按照“方便游客、服务游客”的原则,参照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通行标准,以旅游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为中外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着力整合拓展、创新营销。整合全市对外推介营销资源、特色旅游资源,加强与央视等媒介“大佬”合作,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洛阳好声音”。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洛阳旅游未来风光无限!(记者 戚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