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同包产到户一样,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发明。中国农业发展多年来遇到的突出问题是:产量不低效益低,增产不难增收难,贡献不小收益小。破解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大计,须着眼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
(三)得益于产业化经营,越来越多的洛阳农民不仅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而且“粮袋子”“菜篮子”“钱袋子”越来越充盈。
成绩有目共睹。但,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我们的差距也显而易见——
在产业化发展思路上,传统的观念多,现代农业的意识少,老的办法多,改革创新的方法少,尚未以农业全产业链的观念进行管理和经营,尚未充分激发农业自身的潜力,尚未树牢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的理念。
在产业化发展动力上,依赖政府推动多,依靠市场化手段少,满足小打小闹的多,敢于做大做强的少。在洛阳现有的432家龙头企业中,“国字号”只有1家,“省重点”只有31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只有16家。
在产业化发展质量上,生产初级产品的多而进行精深加工、产生高附加值的少,生产的一般产品多而名优产品、知名品牌少,洛阳农产品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总体发展尚处于规模小、综合利用率低的初级阶段。
(四)著名“三农”专家陈锡文有言:“虽然GDP的增长、财政的增加,大部分都不来自农业,但农业不稳固、农村不发展、农民过不好,其他的都是沙滩上的高楼,缺乏坚实的根基。”
洛阳是一个传统的工业重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民小康,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在农业产业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那么,被赋予时代重任的农业产业化——
如何更好地在体制、机制、政策、科技、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走出一条符合洛阳实际的农业发展之路?
如何更好地融入“四化同步”进程,借助工业化技术、信息化网络和城镇化市场,拉长农业产业“短腿”?
如何更好地吸纳市场资本、人才资源、科技力量等要素向农业集聚,改变农业“弱质”地位,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