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始于雕版印刷。这卷藏于洛阳博物馆的五代雕版印刷佛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雕版印刷作品,为研究早期雕版印刷技术和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雕版印刷佛经卷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始于雕版印刷。这卷藏于洛阳博物馆的五代雕版印刷佛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雕版印刷作品,为研究早期雕版印刷技术和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雕版印刷工艺精
该经卷正中有一菩萨坐在莲花上,头戴花冠,身披璎珞,左右八臂各持法器,经文为梵文,高29.5厘米,长38厘米,左下角有墨书“天成二年”等字。
天成二年,即公元927年。尽管距今已逾千年,但在丝麻印制的经卷上,经文依然清晰可见。洛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该经卷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做工精美、造像逼真,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雕版印刷是印刷术的起源。雕版制作时,工匠先将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然后把要印的文字和图形写在薄纸上,反贴于木板之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印刷时,先用刷子蘸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把白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
该负责人说,由于这种印刷技术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而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
战乱五代印刷兴
“雕版印刷肇自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这是古今对雕版印刷发展历程的概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佛教的兴盛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为雕版印刷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唐末“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就是最早关于佛教印刷的记载。
在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雕版印刷不但没有萎缩,规模反而日益扩大。对此,洛阳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官府推动和民间印书热情起了重要作用。最典型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官方设立的国子监开始大规模组织编印儒家经典。由于政府对印刷业的提倡,官僚贤达、文人雅士等私人刻印书籍的也逐渐流行,形成了官刻、家刻、坊刻三大主体,刻书地点遍及大江南北。遗憾的是五代十国的印本流传至今已经非常稀少,珍藏于洛阳博物馆的五代经卷也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把印刷技术提高了一大步,此后,雕版印刷技术逐渐衰落。(记者 白云飞 实习生 郅泽宇 通讯员 孙海岩 文/图)
相关链接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新五代史》对五代(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与十国(公元891年至公元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其中,五代指唐朝灭亡后,在中原地区依次更替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均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合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基本实现了统一。 (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