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帝王,皆重太学——魏文帝曹丕于战乱后重建太学,设博士19人;其子魏明帝曹公式执政期间,尊儒贵学,严厉整顿浮华学风;曹公式的继任者曹芳搞了《正始石经》,一共28通碑,计14万字,立于太学。
洛阳博物馆馆藏《正始石经》残碑的拓片(资料图片)
曹芳刻制《正始石经》,很努力
曹芳是曹魏第三任皇帝,但其通常被称为齐王芳,明帝临终前立他为太子,明帝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始,在位15年,后为权臣司马师所废。
曹芳执政期间,看到《熹平石经》惨遭破坏,粘粘补补立在太学门前,不像个样子,就下令仿效《熹平石经》的制作方法,再刻一套石经,立于太学。
这套石经刻的仍是儒家经典著作,因为是在正始年间刻成的,故称《正始石经》,共用了28通石碑,总计14万字,每通碑“高8尺,广4尺”。《正始石经》的特点是采用古文、篆书、隶书3种字体逐字对照排列,形成三体并存的格式,书法水平超过了《熹平石经》,具有开创意义。
北魏迁都洛阳时,《正始石经》还好端端地保存在洛阳城内。但冯熙担任洛州刺史时,竟然取《正始石经》的石材作建材去建寺庙(见《魏书·冯熙传》),结果其他官员也仿效他“就地取材”,使《正始石经》渐渐从地面上消失了。
清末,《正始石经》残石数次出土于洛阳。1922年,洛阳太学遗址又出土一通石碑,长75.4厘米,宽约50厘米,上有数百字,正面刻《尚书·无逸》《尚书·君奭(shì)》,一共34行;背面刻《春秋·僖公》,一共32行。这通石碑下部略有缺损,但文字完好,是出土最大的一通,现为洛阳博物馆珍藏。
由于《正始石经》是我国官刻石经中唯一一部用3种字体书写的石经,价值连城,别说原碑了,即使一张拓片,亦一纸难求……(记者 孙钦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