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封建迷信前,洛阳民俗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祖先可以对后代命运有所影响,再加上感恩之心,祭祖之风长年延续,经久不衰。
祭祖得有祖先牌位。祭祖有多种形式,一是直接把殁去祖上的牌位放在正厅条几或供桌之上,每年春节祭祀;二是摆放诸多亡人照片来祭祀;三是将祖上姓名、生平等按辈分先后写在纸上,用轴子装裱,俗称“轴子”,平时卷起收藏,春节展开挂出,对之祭祀;四是精雕细刻制作木“暖阁”,俗称“灵屋”,其形似宫殿,高约2米,五脊六兽,飞檐高翘,内分多层,按辈分安放祖上牌位,平素闲置厅堂条几之上,春节拉出方桌摆上祭品祭祀;五是名门望族、族人众多的家族要建家庙,建祠堂来祭祀。
春节祭祀,一般人家供桌上多摆五碗供品。中间放一碗“刀头”(即一块方熟肉),两边放四碗年菜,如丸子、松鱼、鸡、水丸子等,放三五双筷子。较讲究的人家还要放五碗素供,如油炸荷叶、麻花馓子、荔枝等。供品前放香炉一尊,两边放烛台一对,然后,人们奠酒叩首行跪拜礼。
平乐郭氏宗亲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郭淞滔先生介绍,据1920年《郭氏家谱》记载,平乐郭氏,名门望族,建有家庙一座,祠堂六个。家庙以郭从道(由山西洪洞县迁洛者)为始祖,相传五世建庙。庙有大门,上悬“郭氏家庙”竖匾,门内有一座四柱三门石牌坊,过牌坊,可至中间甬道,直达拾级而上的月台。甬道两边种了六棵柏树,树外各有厢房一排。月台后有卷棚,再后是大殿,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蔚为壮观。至于祠堂,大小不一,毋庸细述。
郭氏每年以始祖郭从道诞辰农历十月十五为祭祀日,起会三天,从农历十月十四始击鼓,下请帖(柬),悬宫灯,贴对联,繁忙非常。家庙和各祠堂悬满郭氏家族先贤高官显爵后挂的大红宫灯,二至五品高官宫灯满街可见,十三进士一解元、大总统咨政、国会议员宫灯五光十色。
农历十月十五当天辰时,锣鼓三通后,笙乐吹奏,旌旗引路,鞭炮齐鸣,郭氏后裔衣冠楚楚,按谱序列队,走向东门外郭氏老坟。郭氏老坟又名柏树坟,是明清时就记入《河南府志》的驰名景观地。
祭扫祖坟后,族人又列队回到家庙内,按照世系分支,依辈分排列月台之上,等待行祭礼。郭氏先祖祠大殿内列始祖至五代祖九座神主牌。卷棚内四张供桌合并,摆满祭品,牛头、猪头、羔羊、全鱼都有,卷棚东西墙挂有二十一代郭芳五书写的十二幅红绸锦屏,正中放百十斤重大铜香炉一座,大红蜡烛台一对。先祖神主牌前纸灰明灭,香烟缭绕,鼓乐齐鸣,鞭炮声声。祭祖大典开始,先由主祭人朗诵祭词,然后众族人在两旁站立的文武四礼生的“鞠躬”“叩首”声中,翩翩行礼,气氛庄严肃穆。礼毕,众族人在家庙共行盛大宴会,并邀本村张、郑、陈、田兄弟氏族代表入席联谊,尽欢而出。
据郭淞滔先生询问老人们得知,联谊宴毕,家庙正南的汾阳门外锣鼓喧天,田野里人山人海。大里王舞狮队、朱寨舞狮队玩狮王争霸,滚绣球、走软索,翻上扑下;舞龙灯、跑旱船者也赢得掌声阵阵。
晚上,汾阳门外木戏楼上又好戏连台,热闹三天。最后一天,平乐园寨社长老在家庙倾听族情民意,“顺兴久”“裕德堂”“人和堂”“益元堂”等平乐四十八家棉花行和其他行业堂主都出份子,给困难族人发过冬救济,给外乡逃难人发回家路费。祭祀圆满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普及,封建迷信思想得到有力破除,许多迷信设施不复存在,祭祀古风也不为多数人所继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港澳回归、海峡两岸良性互动、客家人回家寻根祭祖,传统民俗日渐恢复,民间修家谱、祭祖先、上老坟的活动不断涌现。这种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华夏民心,消除历史隔阂,有利祖国和平统一、百姓和谐安定的民风又畅吹河洛大地。
(寇北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