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旅游,洛阳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自然资源,是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资本”。潜在的资源,如何才能变成可供消费的旅游产品?
昨日,我市旅游、文物等有关部门人士,纷纷就此问题发表看法。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
发展旅游,洛阳资源丰富。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刘红旗说,作为中华文明的原点,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洛阳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1500年的建都史,拥有举世闻名的五大都城遗址以及数不清的古建筑、古民居等。
“洛阳的山水自然资源也毫不逊色。”刘红旗认为,“中国最美的地方”白云山、“北国第一洞”鸡冠洞、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以及伏牛山、龙潭大峡谷、木札岭、重渡沟等山水美景,无不引人入胜。
“这些资源,既是洛阳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也是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资本’。”刘红旗说。
大力开发潜在资源
虽然坐拥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洛阳旅游产业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仍基本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型阶段,龙门、白马寺、关林“老三篇”的带动作用越来越乏力,大量历史文化资源仍在“沉睡”,没能变成旅游产品。
对此,市旅游局局长魏立峰坦言,虽然洛阳拥有许多文物古迹和名人典故,但却未能完全开发出来,仅仅还是潜在的资源,而不是产品,“有听头儿,没看头儿”,不能引来众多游客。有很多开发出来的产品,由于游客不能参与体验,也只是“资源变资源”,顶多算“半拉子”工程。
魏立峰认为,旅游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人民满意的服务业”,要让洛阳“有听头儿,更有看头儿”,必须大力开发这些潜在的资源;同时,还要持续完善、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如标志系统、信息查询系统等。
下工夫让资源变产品
那么,旅游资源如何才能变成产品呢?
“对于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关键是要让游客看得见、能消费、成产业。”市文物管理局局长刘德胜表示,为解决历史文化资源“有听头儿,没看头儿”难题,第一,要搞好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让游客“看得见”;第二,要进行深度的文化挖掘,变文化资源为能消费的产品,让游客“能消费”;第三,将分散的文物点连成线、织成片,“全方位诠释深厚的河洛文化内涵,让游客觉得没有白来”。
“让资源变成产品,必须树立两个理念。”魏立峰说,一是市场的理念,必须围绕市场需求开发、设计产品,同时也要围绕旅游服务功能的完善,开发、设计产品;二是服务游客的理念,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方便游客旅游。“只有充分考虑到游客的需求,才能为游客所接受”。
魏立峰表示,开发一项旅游产品时,必须以市场、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市场调查;市民也应树立为旅游、为游客服务的理念,形成人人关注旅游、服务旅游的良好社会氛围。
市旅游局副局长林基建也建议,旅游资源要变成旅游产品,必须重视对外营销,加大对旅游产品的营销力度,只有让游客熟知、接受了这一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洛。
(记者 姜春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