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为期一周的第23届洛阳“牡丹杯”门球邀请赛落下帷幕。作为一项重要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牡丹杯”门球邀请赛见证了牡丹文化节的成长历程,从一项单纯的赛事逐渐成长为一个促进多方交流、展示洛阳良好形象的体育文化品牌。
1 在全国同类赛事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
本届洛阳“牡丹杯”门球邀请赛是全国同类项目中赛程最长、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赛会,共吸引了来自内地以及港澳台地区的160多支代表队1600多人参赛,仅台湾渔人药业集团就组织了20支代表队参赛。
在一周的时间里,我市代表队在团体比赛中显示了雄厚的实力,夺得人造草皮场地团体赛、沙土场地团体赛双料冠军。东道主代表队获此佳绩,体现了我市门球运动的整体水平。
我市在赛事组织方面细致、公正、透明。今年60岁的赵光勤是重庆渝北区代表队的随队裁判员,他参与了本次比赛的执法工作。提到比赛的组织工作,他不禁竖起了大拇指:“能将比赛安排得如此井井有条,能让1000多名选手心悦诚服、尊重裁判、遵守比赛纪律,洛阳了不起!”
2 与牡丹文化节共同成长
赛事组委会副主任、市老年体协副主席刘平安说,1990年,在门球这项运动传入我市的第5个年头,洛阳“牡丹杯”门球邀请赛首次亮相牡丹花会,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以花为媒 以球会友 增进交流”。前几届比赛仅有寥寥几支本地球队参赛,举办比赛的初衷也只是借助牡丹花会来推广门球运动。
一项赛事能够如此持久地开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支持,而依托牡丹文化节这一舞台,也是重要的因素。随着牡丹文化节档次的逐年提升,“牡丹杯”门球赛也逐渐走向成熟。
“重视外地客人的意见,积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服务质量,是此项赛事常盛不衰的内在条件。”刘平安说,赛事组委会认真对待每一位来洛参赛的选手,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精心安排,让每位选手都乘兴而来、满意而去,使他们成为推介洛阳的宣传员。同时,门球运动的广泛普及也带动了“牡丹杯”门球赛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使此项赛事成为牡丹文化节期间一项重要的体育文化活动。数据显示,2011年共有126支代表队1300多人来洛参赛,而今年的来洛人数再次被刷新。
3 吸引人气、展示形象的好平台
“今年的赛程非常人性化,我们既能全身心投入比赛,也能游览洛阳的秀美风光。”湖南株洲代表队领队刘爱英告诉记者,能在繁花似锦的牡丹文化节期间来到洛阳,她感到非常高兴。
如今的“牡丹杯”组织接待工作也变得更为务实。“我们仅负责两大项内容:发出邀请函,严把服务质量关。来洛客人的住宿、饮食、车辆等消费支出,均由他们自己承担。”赛事组委会委员任智伦告诉记者,即便这样,今年报名的外地选手仍然呈井喷之势,如果不是接待能力所限,人数还会进一步增加。
如今,“牡丹杯”门球邀请赛也逐渐开始向市场接轨,从起初的苦寻赞助商,到现在的企业主动上门,越来越多的商家看中了此项赛事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今后,我们将利用市场的手段,让这项陪伴了牡丹文化节20多年的传统赛事拥有持久的生命力,为提升和展示洛阳形象作出积极贡献。”赛事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说。(记者 孟山 见习记者 常书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