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委政策研究室深入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攻坚战一线进行了专题调研。经过大量实地考察、反复核实资料、认真思考分析,研究室认为“河洛文化”是洛阳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我市要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应当牢牢抓住“河洛文化”这个灵魂,全面推进相关工作再上新台阶。本报今日编发市委政策研究室撰写的调查报告,敬请关注。
牢牢抓住“河洛文化”灵魂——关于我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若干思考
市委政策研究室
一 建设名城
当前,全市上下正齐心协力全面推进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攻坚战,尤其在整体定位及项目策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明确了总体目标。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我市出台了《洛阳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目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文物、文化与旅游结合,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与城市提升结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同市场运作结合,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我市建设成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较强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到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32.5亿元以上,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以上;国内旅游人数突破9000万人次,人均消费达1000元左右,旅游收入达900亿元以上;入境游客达88万人次以上,人均消费达420美元左右,旅游外汇收入达3.7亿美元以上。
(二)进行了整体策划。著名城市战略策划机构——王志纲工作室编制了《洛阳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战略策划方案》:1.提出洛阳应打造世界级古都文化休闲目的地。形象诉求为“中国洛阳,一个国色天香的地方”。功能定位为“东方锦绣神都,华夏文明原点”。全域旅游格局概况为“一心两翼”。一心——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中心,即洛阳主城区,主要由帝都文化核(隋唐故城)、皇家风情体验轴、洛河文化体验带和伊河生态休闲带构成。两翼——黄河文化旅游区和伏牛山山水度假区。2.大力落实6项工作:培育运营主体,确定古都色调,营造水都风貌,理清开发次序,完善旅游服务,占据舆论高地。
(三)推进了项目建设。以文化产业十大示范项目为基础,整合部分项目,突出重点,提升标准。1.推进了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整体开发项目建设。将龙门石窟文化园区建设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特色明显的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对关林及其周边区域进行整体改造提升,打造特色鲜明的关圣文化园区;对白马寺景区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国际佛教文化园区。2.推进了大遗址保护和主题公园开发项目建设。建设隋唐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保护开发汉魏故城宫城核心区;建设周文化主题广场和主题公园等。3.推进了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建设。对老城区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保护开发,形成功能齐全、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以涧西区工业遗产街入围“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为契机,保护工业遗产,开发工业旅游项目。4.推进了牡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5.打造精品演艺及影视动漫剧目。6.完善文化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二 找出不足
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核心指标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国际性——国际影响力大、开放度高、经济发达、综合服务能力强、城市具相当规模;文化性——文化鲜明突出、充满活力、包容性强、影响力大,形成了具有代表性与独特性的主题;宜游性——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旅游功能设施完备、城市环境好、游客满意度高、旅游产品丰富。对比这三个特性,我市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尚存三点不足。
(一)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三个特性当中,主要特性是文化性,它的存在与发展决定着其他两个特性的存在与发展;没有了文化性,国际性和宜游性也就无从谈起。洛阳“居天地之中”,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全世界“河洛郎”的祖居地,历史遗迹灿若繁星。古罗马皇帝奥古斯这样评价罗马城:“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无独有偶,我国宋代司马光也有过类似的说法:“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从某种意义上说,洛阳的历史就是浓缩了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洛阳目前已有的定位表述,不论是“中国洛阳,一个国色天香的地方”、“东方锦绣神都,华夏文明原点”,还是以前的宣传口号“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不是只反映了某一特点,就是不具排他性,都不能恰如其分地涵盖洛阳厚重的文化积淀。
(二)有形资源有待进一步梳理。三个特性中,文化性与宜游性的核心技术指标均为“特色鲜明突出”。定位不明确,便无法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统领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建设的主题。综观我市现状,文化旅游项目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缺乏联系互动,形散无魂。
(三)无形资源有待进一步发掘。大家要注意一个误区,就是把文物等同于文化、以有形取代无形的误区。洛阳要建设的是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不是国际文物旅游名城。文物只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全部。对洛阳来说,文物之外,应该并可以发掘的无形文化资源浩若瀚海,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 明确定位
洛阳的“灵魂”究竟是什么?我们的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河洛文化”。
所谓“河洛文化”,就是孕育、发展、繁荣、传承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狭义指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伊洛地区的文化;广义指中原文化,是有史以来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不同于一般的地域文化,有三个重要特性——“源头性、正统性、辐射性”,是中华文化的主流,主要包括史前考古学、三皇五帝文化、河图洛书传说、都城文化、制度文化、五大学说流派的建立、史官文化及史学的建立和名人文化、河洛民俗文化、姓氏文化、园林文化、牡丹文化等分支。“河洛文化”是洛阳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必须主打“河洛文化”牌。
我们认为洛阳城市的总体定位应当是“华夏文明原点,河洛文化之都”,其形象表述语应当为“中国洛阳,河洛文化之都,一个国色天香的地方”,理由主要有三条。
(一)争取中原经济区建设更大担当的需要。去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开篇便赋予了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第八部分“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中,更是两度点到洛阳。中原文化的实质内核即“河洛文化”,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二)彰显城市文化品牌的需要。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的《2011中国十大文化品牌城市排行榜》,洛阳以“河洛文化”品牌名列第七。同时上榜的同类型城市还有西安,以“古都文化”品牌名列第六;北京,以“古今文化”品牌名列第三。这个排行榜反映了洛阳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河洛文化” 之于洛阳的唯一性。
(三)扩大城市影响力、辐射力的需要。“河洛文化”的地域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说的洛阳平原。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具体范围可以界定为:以洛阳为中心,西到潼关、华阴,东到郑州、开封,南到汝州、禹州,北到济源、晋南。开放辐射性的地域概念,再加上遍布全球的约1亿客家人——“河洛郎”,“河洛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不言而喻。
四 顶层设计
洛阳的最大优势在“河洛文化”,最大潜力在“河洛文化”,绵延数千年的“河洛文化”是洛阳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城市比肩的宝贵资源。我们应当牢牢抓住并利用好这一资源,唯此,方能无愧于河洛先民丰厚的馈赠。
(一)进行顶层设计。目前,我市现有的各类文化旅游规划、策划,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洛阳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都未能对全市文化旅游要素进行全面的、特色一致的谋划。建议由市名城办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文广新局、市文物局、市旅游局、龙门园区管委会、市社科联等相关部门、单位参加,编制我市《河洛文化传承发展规划》,统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统领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1.“高到顶”。就是设计主体位势要高,由市委分管领导挂帅;站位要高,就是站在“河洛文化”的高度、站在全市全局的高度来审视和谋划我市文化旅游事业、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就是调动一切资源要素参加全市文化旅游事业、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2.“横到边”。就是充分利用“河洛文化”下一级枝干,即三皇五帝文化、河图洛书传说、都城文化、制度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园林文化、牡丹文化等研究成果,对全市文化元素进行定位设计,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避免重复建设等弊端,着力破解文化旅游项目各自为战等问题,解决无形资源开发建设与有形资源开发建设相互脱节等问题。3.“竖到底”。就是一个规划管到底,就是加强与有关县(市)区的沟通对接,努力实现对全市范围内文化旅游元素的全覆盖。
(二)开展“河洛学”、“洛阳学”研究。1.充分认识开展“河洛学”、“洛阳学”研究的重要性。“河洛学”、“洛阳学”均属地方学,地方学不是随便哪个地方想建立就建立的,地方学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学术研究基础相互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建立地方学是有门槛的。2.搞好借鉴。2010年11月,日本学者在东京组织召开了首届“洛阳学”国际研讨会,引爆了该学科的国际研究。但就总体情况看,目前“河洛学”、“洛阳学”研究尚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我市,这一方面的工作还十分薄弱。3.搞好借力。“河洛学”、“洛阳学”相关研究者众多,建议市社科联等职能部门多付出一些精力,多拿出一些物力财力,做好借力工作,把“河洛学”、“洛阳学”研究推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
(三)调整营销策略。1.建立发展营销“一体化”管理体系。与顶层设计相照应,成立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统筹全市旅游产业规划、发展、营销工作。2.推出城市代表形象。我们认为有两个形象最能体现洛阳的历史沧桑与浪漫情怀。一个是“河洛郎”。河洛郎,又称客家人,先世居黄河流域,后因战乱大批南下,现散布世界各地,人数或超一亿。再一个是“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溺死于洛水,化为洛神。三国时,曹植临洛水有感而作《洛神赋》。后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据此画《洛神赋图》,更加丰富了“洛神”文化。这两个形象一个展示了洛阳血浓于水的亲和力,一个展示了洛阳高贵优雅的万种风情。3.创新营销模式。借助学术交流搞营销,努力提高“河洛文化”研究水平,加强与相关地区及人群的联系,扩大影响,推销城市。如依托“古雅言”(古华夏共同语,洛阳为正音,现广东等方言多有保留)研究,建立“雅言文化圈”,拉近与广东、福建及海外华人的距离。借助民间交流搞营销。通过民间互访、寻根问祖等形式,把洛阳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五 完善支撑
要实现“河洛文化”向高品质旅游资源的华丽转身,必须统筹各方要素,虚实结合,找准抓手,完善支撑。
(一)找准抓手。这个提纲挈领的抓手,非进一步办好“河洛文化节”莫属。1.建议将“河洛文化旅游节”改为“河洛文化节”。2.建设“河洛文化广场”。以往“河洛文化旅游节”的重头戏均为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名实不符,很难引起大家的共鸣。建议在新区或伊滨区高起点、大手笔建设“河洛文化广场”,中置“河洛郎”群雕,周围按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分成若干区域,为城市“灵魂”提供一个依附之处,为全球华人提供一个谒祖之所,为“河洛文化节”提供一个恰当舞台。3.充实内容。主打“根亲文化”牌,辅以“河洛文化”其他分支,努力做到名至实归。
(二)完善支撑。要发扬光大“河洛文化”,仅有抓手是不够的,还要有系统丰富的下一级旅游吸引物的支撑。分析“河洛文化”可以看出,河图洛书传说、都城文化、制度文化、五大学说流派的建立是其不可或缺的四根支柱。其中,五大学说流派方面遗存最为丰富,有龙门、白马寺、玄奘故里和玄奘寺、邵雍故里、二程故里、上清宫等。都城文化方面,近来工作力度、成效颇大,正大力推进隋唐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及汉魏故城宫城核心区建设。而河图洛书、礼乐文化两个重要方面,则缺乏实物依托,致使整个体系无法昂首挺立。要初步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做好两项工作。1.完善河图洛书主题吸引物。河图洛书是中国哲学甚至文化的滥觞。相传伏羲氏时,有一匹龙马从黄河浮出,背负“河图”;有一只神龟从洛河浮出,背负“洛书”。伏羲依此“图”和“书”,画作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孟津县原有一条河流,当地称图河,流经该县朝阳镇卦沟村,送庄镇负图村,白鹤镇上河图村、下河图村,至会盟镇雷河村附近入黄河,可据此并结合龙马负图寺勾画相应的“河图”主题公园。专家学者认为洛书出自洛宁西长水村 ,可据此勾画相应的“洛书”主题公园。2.完善礼乐文化主题吸引物。建议以周王城遗址上的王城公园为核心,打造礼乐文化主题公园,根据考古成果及《郡国志》和《考工记图》的记载,复建周王宫宗庙祖堂、社稷神坛、朝会殿厅,与天子驾六博物馆、周公庙(都城博物馆)、孔子入周问礼处及其他都城遗址相呼应,配以周礼、宫廷乐舞、周天子出巡表演,再现礼乐盛况。
六 深入挖掘
在用“河洛文化”引领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如果把“根亲文化”看做龙头,把河图洛书传说、都城文化、制度文化、五大学说流派的建立看做四肢的话,名人文化、河洛民俗文化、牡丹文化等就是身躯。要充分发掘其中的“大雅、大俗,至真、至善” 的特质美,丰其身、健其体,最终达到多多吸引游客的目的。
(一)深入挖掘大雅美。1.深入挖掘诗词歌赋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成集于洛阳,其相当比例作品创作于洛阳。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歌咏洛阳的诗词,生长、生活于洛阳的诗人不胜枚举。建议在洛浦公园或伊滨公园以雕塑、碑刻的表现形式,打造“风、雅、颂”及“唐风”诗歌主题公园。2.深入挖掘名人文化资源。结合城市建设,建设名人雕塑广场。
(二)深入挖掘大俗美。民俗是地方文化传承的活化石,是地方特性的集中体现,洛阳历史悠久,民风民俗特点鲜明。1.深入挖掘婚俗、寿俗、葬俗。洛阳人讲礼数,在这上面表现得最为明显,要深入挖掘、再现,并与民俗博物馆等旅游吸引物相结合,定能收到不俗效果。2.深入挖掘年俗、庙会、社火文化。大力支持开发洛阳宫灯、面塑工艺等,大力支持嵩县背装、洛龙区白马寺镇大里王村狮舞走向市场。深入挖掘老城东关、南关舞龙典故、习俗。宋太祖赵匡胤出生在夹马营八孔窑。传说他出生的时候,夜半红光映天,远远望去好像大火燃烧。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把夹马营改名为火烧街。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也出生在这里,他登基之后,又将火烧街改为双龙巷。后来龙灯也从原来的独龙独舞改为双龙齐舞。只是这两条龙灯是有区别的:一条为火龙,通身红色,卷尾,象征宋太祖赵匡胤;一条为青龙,扫帚尾,象征宋太宗赵光义。建议开发双龙表演,定期定时在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表演。3.深入挖掘饮食文化。进一步加大洛阳水席、浆面条的开发推广力度,整理开发老洛阳不翻汤。
(三)深入挖掘至真至善美。洛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留下了许多传说、成语、典故,建议予以深入挖掘。如莫愁的故事与传说,梁武帝《河中之水歌》云: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洛阳孝子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等,都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