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躲到阿姨的伞下,一起看节目吧!
①韩延昭留在家乡,为留守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
②看,在一场场互动游戏中,留守的孩子们笑得多开心!
③过中秋了,大家一起吃顿“团圆饭”吧。
11日是农历八月十四。这天清晨6点,嵩县纸房乡草庙村的朱振晓把弟弟朱振海叫醒,给他穿上衣服,喂他吃罢饭后,就带着他急急忙忙出门了。今天放假不上学,姐弟俩急着去干什么?
同一天,市区的郑新红也起得很早。她收拾停当出了门,已经有好几个朋友开着车在楼下等她了。郑新红在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工作,这天不上班,她又是急着去干什么?
数小时后,大山深处的嵩县纸房乡草庙学校里,热闹非凡。细雨中,朱振晓、朱振海和十里八村的孩子们把学校的操场挤得满满当当,郑新红和她的朋友为孩子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
这些孩子和普通孩子不同,他们在这个中秋节里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常年在一个名叫“希望留守之家”的地方玩耍、学习,为他们表演节目的叔叔阿姨都是因为被一个网名叫“留守阿舅”的人感动,会聚到了这里……
爱之源
无意之中的探访 催人泪下的讲述
石子强,网名“路上影像”,工作之余喜欢拿起摄像机记录身边的点滴。
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他在采访路上遇到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是生活在嵩县山区里的一帮孩子: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其中有的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独自守护着一个家,大大的院落里只有他们小小的身影。
这个暑假,他还结识了一个让他敬重的年轻人:韩延昭。
韩延昭是嵩县纸房乡草庙村学校的一名学前班教师,也是一个叫“希望留守之家”的机构的负责人。
在韩延昭那里,有草庙、毛沟、秋盘、邓岭、高岭等附近几个村庄留守儿童的“完全档案”。谁家父母出去打工了,哪个孩子一直独自生活着,孩子们心里都有哪些苦楚和愿望……韩延昭都了然于心。
韩延昭带着石子强,翻山越岭,顶着烈日走访每一个留守儿童,向他如数家珍般地讲述每一个孩子的故事。石子强则把孩子们的故事和自己所有的感慨,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了下来。
“孩子们的孤独,让人落泪。他们有的并不缺钱,缺少的只是关爱和对外界的向往……”在把拍到的视频发到网上的时候,石子强附上了这样的文字。
爱之园
他为山区留守儿童组建一个“家”
其实,在今年夏天引起网友关注之前,韩延昭一个人已经坚持两年了。
2008年,为了照顾病重的母亲,26岁的韩延昭辞掉市区的工作,回到嵩县老家。这次回来,他没有再离开。
那时候,父亲韩润堂刚从干了一辈子的草庙学校退休,这下学校的教师更紧张了。韩延昭学的是幼教,便顺理成章地成了该校学前班的教师。
村民们很快就发现,这位新来的韩老师有些“与众不同”。在天冷的时候,韩延昭喜欢领着孩子们到背风向阳的山坳公路上唱歌、跳舞、做操。那些在家“调皮难管”的孩子,到他那儿都变得既活泼又听话。
放寒暑假的时候,韩延昭发现好多孩子常常整日在村路上游荡,无事可干还不安全。再仔细打听,他才知道好多孩子的家长出去打工了,有的甚至父母双双不在家。
起初,韩延昭只是想给这些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找一个安全的玩耍场所。他拿出自己的积蓄,租下学校里空闲的一座二层小楼,买了几个篮球、几套积木,供孩子们玩耍。接着,为了让孩子们能多学点知识,他又添置了电视机、影碟机和一大堆光碟。再后来,他又拿出几千元钱,买了一台组装的电脑。因为有些孩子说特别想爸爸妈妈,有了电脑就可以和远方的父母通过视频说说话了……
2009年,“希望留守之家”正式在草庙学校成立。这个时候,“留守之家”里又添了一台洗衣机、一套厨房设备和一辆旧面包车。韩延昭已经成了附近几个村庄上百个留守儿童的“保姆”,为孩子们洗衣和做饭、接送离学校远的孩子,都成了“留守之家”的“服务项目”。
爱之缘
涓涓细流,“网聚”成爱的热潮
完全用自己的力量维持“希望留守之家”不容易。一年前,韩延昭以“留守阿舅”为名开通了博客,记录“留守之家”的每一步发展和自己对留守儿童的思考。
慢慢地,韩延昭陆续接到一些陌生的电话,打听“留守之家”的孩子们还缺啥,需要他们帮什么忙。书包、文具、图书、篮球、衣服……各种各样的东西,从不同的寄件地址发出,源源不断地寄到“留守之家”来。这些都是网友们的爱心——他们从韩延昭的博客里知道了“留守之家”的地址。“网友们的支持给了他无穷的力量,鼓励他要一直做下去。”韩延昭说。
今年中秋前夕,韩延昭和石子强商量,能不能组织网友们为这些留守儿童送去一场文艺演出,让他们在中秋节里不孤单?
韩延昭的号召,再加上石子强那些关于留守儿童的视频,很快引起网友们的强烈关注。一时间,洛阳的本地论坛上,“为留守儿童送去一场中秋演出”成了热门话题。
11日在草庙学校举行演出的场地很简陋。远山上是缥缈流动的云雾,不远就是因降雨丰盈不少的山涧,来参加活动的80余名爱心网友就在泥地上表演。
孩子们坐在板凳上围成一圈,心理咨询师郑新红和他们做起互动游戏;残疾歌手李峰弹着吉他,唱起好听的原创歌曲……前后20多个节目,表演者很认真,孩子们看得很开心。
“明年,你们还会来吗?”表演结束后,11岁的朱振晓边啃着大伙儿给他们带来的月饼,边提出问题。她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她独自带着弟弟朱振海撑起了这个家。
“会,我们一定会经常来看你们的!”这个问题得到了异口同声的回答。
(记者 邓超 王振华 见习记者 杨凤轩/文 记者 张晓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