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洛阳看完牡丹,我的中式审美觉醒了!”4月中旬,牡丹盛花期,花海铺向天际,天香随风飘溢,把游客宠到天边。
“去洛阳看完牡丹,我的中式审美觉醒了!”4月中旬,牡丹盛花期,花海铺向天际,天香随风飘溢,把游客宠到天边。身穿汉服,头簪牡丹,这可是千年前就风靡河洛的时尚。今天翻翻《宋人轶事汇编》及宋代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说说宋代关于牡丹的中式审美。
起名大师
身处洛阳,随时随地有机会赏花,遇见叫不上名字的好花,便想若是文潞公看见,不知会给它起个啥名字。
为何是文潞公?因为他老人家爱给牡丹起名儿。
文潞公就是文彦博,四度“判河南府”,来洛做官。洛阳民间培育出好牡丹,都爱献给文潞公,请他起个好名字。
元丰年间,洛阳城银李圃中培育出一种浅黄色的千叶牡丹,献给河南府尹潞国公文彦博,文彦博看后心生喜爱,命名为“女真黄”。后来,女真人入主中原,女真黄便有了宋亡金立的特殊含义,这恐怕是文潞公万万想不到的。
就在同一时期,银李圃中还出了一种同株双色的奇异红牡丹,色浅的类似瑞云牡丹,色深的类似间金牡丹,文潞公对其十分欣赏,命名为“二色红”。
邙山上有左氏家,培育出一种千叶白牡丹,花瓣呈楼子状,文潞公为它命名“玉楼春”。
有个叫孟三郎的外地人来洛阳,于山涧饮水之际,见远处水畔有一妇人迎风而立。这样美貌的女子自己从未见过,孟三郎怦然心动,不禁看呆了。忽然,女子转身要走,孟三郎起身去追,却连个影子也没追上。回头来到女子立足处,他见到一株牡丹,花瓣红色撒金,美得不可方物,遂将其连根挖出移至洛阳。文潞公见过此花,称其为“涧仙红”。
知花之人
牡丹品种繁多,您是不是跟我一样,除了洛阳红、凤丹白、二乔、豆绿等知名品种,其余的都得看名牌?识花本非易事,邵雍若从北宋来到当代洛阳,一定是牡丹专家。
商州(今陕西商洛)太守赵郎中是邵雍的朋友,曾请邵雍与商州令章惇(音同吨)相会。章惇当时二十多岁,进士及第,以豪俊自许,见到邵雍不知尊敬。三人聊到洛阳牡丹时,赵郎中对章惇说:“先生洛阳人也,知花为甚详。”
邵雍于是娓娓道来:“我们洛阳人品鉴牡丹的高下,只看根就知道品第优劣的是高水平的人,凭看枝叶而知道品第优劣的是中等水平的人,而通过看花蕾来判断花品优劣的是低水平的人。依你所说,乃是低水平的人。”简短的几句话,使得夸夸其谈的章惇顿时哑口无言。照邵夫子所言,北宋的洛阳人真厉害!
欧阳修不是洛阳人,但他作为“洛阳花下客”,一直对牡丹情有独钟。他曾得到一幅古画,画上是一丛牡丹,花下有一只猫。此画有何精妙之处?欧阳修看不出来。一天,亲家吴育上门拜访,见到这幅画,便说:“此正午牡丹也。”为何?吴育进而解释,画中的牡丹花瓣展开,花的色泽显得干燥,这是正午时花的样子;猫的瞳仁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猫的眼睛。在我看来,“破案”的关键在于猫眼,欧阳修肯定没养过猫,否则不会连这都不知道。
簪花时尚
不管会不会起名及识花,都不耽误人们赏花与簪花。头戴牡丹,流连花海,飘飘欲仙。
宋人尚簪花,上自皇亲贵胄,下至贩夫走卒,一到牡丹花季,人人都爱簪花。皇帝赐宴,赏一朵千叶牡丹给谁戴,那可是无上光荣。
寇准不到二十岁中进士,宋太宗很看重他。一次传宴时,宋太宗命人将千叶牡丹戴在他头上,说:“寇准年少,正是赏花吃酒时也。”
一年,宋真宗东封泰山,命枢密使陈尧叟为东京留守,马知节为大内都巡检使。临行前,真宗下令在后苑赐宴。真宗与二公皆戴牡丹而行。席间,真宗让陈尧叟把头上的花拿掉,并到御座边来,接着竟将自己头上的牡丹取下一朵,给陈尧叟戴上。陈尧叟激动万分,拜舞谢恩。
宴席散后,二公出宫,走在路上,忽然一阵风来,陈尧叟头上牡丹被吹掉一片花瓣。他赶紧招呼随从:“快、快!把那片花瓣拾回来。”随从追回花瓣,他小心翼翼地将其塞进袖口:“此乃官家所赐,不可弃之。”
按规矩,侍宴赐花,由内使为亲王宰相簪花,其他人都是自己戴。即便端出百余盘牡丹,千叶牡丹也不过十余朵,除了亲王宰相,其他人也难得。陈尧叟得到的这朵牡丹可太珍贵了!不知回去该如何供着?
有时候,戴满头珍珠,不如簪花一朵。一次,广州送来一批没收入官的珍珠,宋仁宗与后宫嫔妃一起观看,张贵妃看得两眼放光,仁宗就将珍珠赐给了她。谁知其他妃嫔也想要,仁宗只好派人去民间采买,导致珠价猛涨。 一天,众人在内殿赏牡丹,贵妃来得最晚,戴了一头珍珠。仁宗知道珠价上涨的事,故意以袖掩面道:“满头白纷纷,更没些忌讳。”贵妃惶恐,赶紧取下珍珠。仁宗大悦,让大家每人簪牡丹一朵。从那以后,后宫皆不戴珍珠,珠价随之大减。(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